吉木萨尔“画家村”蝶变记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常谊谊
“老李,你瞅瞅我这幅《秋山林景》画得咋样?”“有意境!好得很。你也看看我给我家孙子画的素描。”“不错不错,真像!最近你可进步不小,是不是偷偷找驻村画家开小灶啦……”10月20日,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两位村民手执画笔画画,还互相点评画作。这一幕恰巧被“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访团的记者记录下来。
10月20日,“重走林公路,弘扬援疆情”采访团在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参观采访。记者常谊谊 摄
如今的小分子村,村民们放下锄头、拿起画笔,从田间地头走进水墨丹青的世界,他们不再是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而是沉浸在艺术创作中的“画家”,言语间洋溢着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小分子村的蝶变,既是文化润疆工程深入实施的生动体现,也是福建援疆工作与村情深度融合的生动呈现。
画家采风,荒山沟变成“画家村”
小分子村的蜕变始于2014年。这一年,新疆画家刘燕虹、吴巍华夫妇来此采风,被小分子村如画的自然风光和淳朴民风吸引,萌生了定居的念头。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如候鸟般“迁徙”而来。
10月20日,秋日里的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记者常谊谊 摄
艺术家来了,如何让他们留下,让艺术在此扎根?吉木萨尔县紧扣文化润疆工程的实施,在福建援疆厦门分指挥部等方面的支持下,累计投入1.06亿元,打造集创作、展览、交流功能于一体的“画家村”。通过专项政策精准引才,先后有36名疆内外艺术家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此安家落户。
昔日的羊圈和牛棚,成为艺术家采风创作的灵感来源;闲置的农房,也“变身”工作室与特色民宿。随着农村公路通到家门口,往来此地的艺术家与村民在日常往来中结下深厚情谊。正是在这与外界交往交流交融中,小分子村悄然改变了模样。
艺术赋能,村民圆了“画家梦”
艺术的种子一旦播撒,便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老李与老伙计互相“攀比”画技的场景,正是村里浓厚艺术氛围的缩影。
驻村艺术家不仅专注创作,还主动指导农民绘画,村子的艺术氛围越发浓厚。村民张新香就是在驻村画家的鼓励下重拾“儿时绘画梦”,勇敢拿起了画笔。“艺术家就在身边,随时都能请教,我能不断提高画技。”她笑着说。
10月20日,由福建厦门援建的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美术馆内展出的画作。记者常谊谊 摄
2022年至2025年,小分子村依托“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创作、非遗技艺研学等活动,累计吸引12万人次参与,培育本土艺术人才150余名。驻村艺术家们以天山风光、北庭文化、乡村生活为题材,融合水墨意境与刺绣、漆画等非遗技艺,创作出《丝路人家》《天山共居图》等200余幅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品。在这里,维吾尔族画家创作艾德莱斯纹样油画,汉族雕塑家在作品中融入哈萨克族图腾元素……文化艺术,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
产业融合,绘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艺术不仅改变了村庄面貌、提升了村民文化艺术素养,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村民齐吉荣在村里开起了民宿,她的民宿里陈列着不少艺术家赠送的作品,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旅游旺季,3个月就赚了6万多元。”她高兴地说。
龙台客栈老板李玉萍边经营边扩建,将民宿扩建至11间套房,去年一年收入超过16万元。刘永奇从事个体工商户赚了“第一桶金”,看到小分子村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头,投资整合了村里的“羊圈酒吧”打造悠然山庄,2024年接待游客超2000人,年收入达20余万元。
10月20日,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美术馆。记者常谊谊 摄
截至目前,小分子村已建成1个油画生态庄园、25家民宿和农家乐,吸引了20余间“民族融合工作室”,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到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华丽转身。“艺术+乡村”发展模式不仅入选自治区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更让“云中花海、画廊新地”的愿景逐步照进现实。
“2024年,小分子村全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研学学生5000余人次,旅游业收入突破800万元,创历史新高。”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副乡长马咪娜表示,新地乡将进一步深化农文旅融合,推进全国研学写生基地建设,拓展冬季旅游市场,打破季节限制,优化运营机制,构建“创作有支撑、作品有市场、业态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闭环。
小分子村的蝶变,不仅为村子打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IP,还以文化艺术为笔、产业为墨,绘出了乡村振兴新图景,为深化“文旅+”的融合提供了创新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