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记录今天
正是为了抵达明天
各位青年新闻同行们:
白岩松曾说:“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助于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我们都举重若轻。”在第二十六个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这句话显得格外贴切。
同为昌吉州的青年新闻从业者,私认为,新闻为志,其心同源,同为秉笔之士,执镜记录人间之人,我们的思想内核总归相近。也许在MBTI的性格光谱上,我们属于不同的类型——有E人有I人,但当我们向内探寻,便会发现很多共性,那就是我们都有着敏锐的时代感知力,追求艺术、文学与生活的浪漫,追求正直善良和阅读量,善于捕捉珍贵的瞬间,在意幸福要素和快乐指数,也关心粮食和蔬菜,胸怀民生冷暖……种种因缘际会下,我们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成为求真路上彼此照亮的同行者。
在新疆昌吉,我们记录的故事足够独特——从庭州大地的晨光到博格达峰的落日,从开放创新的“乌昌门户”到物阜民丰的“西域粮仓”,从现代化园区的机器轰鸣到美丽乡村的袅袅炊烟,我们是这片土地最忠实的记录者,用镜头对抗遗忘,用文字雕刻时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记者,我们是在一个“打开”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打开国门,我们看到世界;打开互联网,我们连接彼此。今天,在我们共同热爱的新闻岗位上,“打开”二字更应成为我们在媒体融合大潮中的成长关键词。
打开“书本”,可以是古典也可以现代,可以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也可以是莫言,无论方式如何,重要的是保持思考、丰盈头脑,不断引来“源头活水”,将其内化为千钧笔力,为职业生涯构建一座永不坍塌的瞭望塔。
打开“边界”,主动成长,拥抱这个世界的无限可能。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唯有主动拓荒,方能突破能力的天花板,成为融媒体时代的一专多能型“瑞士军刀”,在瞬息万变的场域中精准发力,游刃有余。
打开“脑洞”,锐意创新,让量变“打开”质变。 好奇心是创新的原点,它驱动我们跳出思维的舒适区,去探索新闻表达的无限可能。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要让思维的触角伸向未知,勇于试错,敢于破局。
打开“胸怀”,聚力前行。 一个人的力量终有上限,但一个打开的、彼此激荡的团队,能量无穷。“君子和而不同。” 希望你我身边,都有一群有爱有趣、正直勇敢、出鞘有声的团队。
媒体融合的本质,是能力的融合,是视野的融合。主动去学一项新技能,跨界参与一个项目,在讨论中勇敢提出一个“超纲”的想法,这都是“打开”。它意味着我们不把自己当成流水线上的“螺丝钉”,而是把自己视为整个传播事业的“驱动器”。
面对新的技术,我们更不用“匆匆忙忙连滚带爬”,诚如尼尔・波兹曼所说,“每一种技术都是包袱又是恩赐,不是非此即彼的结果,而是利弊同在的产物”,唯有主动驾驭,取其恩赐、弃其包袱,方能“从从容容游刃有余”。
而这份从容驾驭的能力,更应转化为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的自觉与担当。当朋友圈被谣言刷屏,我们要做那个最先站出来“辟谣”的“显眼包”,当热点事件众说纷纭,我们要成为穿透迷雾的“人形探测器”, 当平凡英雄被忽略,我们要化身发现美好的“生活博主”……
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新闻使命愈发重任在肩。有人呼唤过去,有人忧心未来,但落子无悔,抉择本身就是向前。
那就继续从容燃烧吧,各位,前路是四宇宏阔,举目是星河灿烂!
带着00后的网感,保持90后的锐气,循着80后的干劲,传承70后的深度,用我们的方式,在微信平台、在抖音、在朋友圈、在报纸版面,继续讲述这片土地最动人的故事。
因为我们记录今天,正是为了抵达明天。
致敬每一个在路上的我们,预祝各位记者节快乐!不加班!没急活!
巩丽珍
2025年10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