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昌吉州中医医院,群众品尝该院准备的夏季养生茶。
中国昌吉网讯(实习记者保娜 文/图)
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人体也进入了新陈代谢较快的阶段,阳气在外,伏阴于内,人们常常感到烦躁、胃口不佳、乏力、多汗。为帮助群众健康度夏,5月15日,记者专访了昌吉州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援疆医生邹春燕,她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方面为大家开出了“清凉处方”。
规律起居 科学避暑
邹春燕告诉记者,新疆夏季气候炎热干燥,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夜卧早起,避暑防寒”。傍晚后,气温下降明显,需适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尤其老人、儿童及体质虚弱者,夜间可加盖薄被,防止感冒。建议早晨6—7时起床,晚上11时前入睡,以顺应阳盛阴衰的节气特点。中午可适当午休15—30分钟,既能缓解疲劳,又能养护心阳,尤其适合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符合中医“子午觉”的养生原则。
邹春燕建议大家日常多喝温水,避免过度依赖冷饮,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平衡暑热与寒邪的影响。使用空调时,建议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以上,避免直吹,并开启除湿功能,减少湿邪侵袭。切勿贪凉睡地板或彻夜吹风扇,以免风寒入体,引发头痛、肌肉酸痛。
白天紫外线强,易损伤眼睛及皮肤,外出时应戴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穿着宽松透气的棉、麻、丝质衣物,颜色以浅色为宜,以减少热量吸收。可随身携带薄荷精油或清凉油,涂抹于太阳穴或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帮助提神醒脑,预防中暑。通过合理作息、科学防暑、适时保暖,可有效适应夏季气候,保持身体健康,安然度夏。
适度运动 护津养气
邹春燕推荐在清晨7—9时或傍晚8—10时锻炼。她表示,由于夏季人体能量消耗较大,运动时应避免强度过大,以防身体过度疲劳。建议选择散步、慢跑、瑜伽等中低强度的运动方式,根据个人体能状况,适当调整运动时间,每次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到1个小时为宜。运动后,身体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恢复和放松,可以进行一些轻度的拉伸运动或按摩,帮助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也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和休息,以便身体更好恢复。运动过程中,身体会大量出汗,血液浓缩,易发生栓塞等疾病,可多进稀食,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
健脾祛湿 生津润燥
《黄帝内经》提出“脾主长夏”,春夏阳气升浮,造成内里脾阳相对虚弱,且暑多夹湿,湿易困脾,使得脾气不升,脾运不展。所以,夏季人们经常感觉胃口不好,容易出现脘腹痞满、精神疲乏、肢体困重或腹泻等现象。
邹春燕表示,夏令养生,宜采取清补结合的原则。饮食调养宜选用新鲜可口、性质平和、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各类食品,如山药、南瓜、小米、苦瓜、莴笋、莲子等。夏季人体消化功能相对薄弱,应少食油腻厚味食物,宜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以助阳长;宜多食辛味食物,以养胃气。对于本身脾胃虚弱的人,应及时调理好饮食,营养清淡充足又不增加脾胃负担,建议少食多餐。夏季炎热,饮水量增多,但要注意不可在饭前大量饮水,更不能喝大量冷饮,否则极易损伤脾胃,导致慢性脾胃疾病。此外,按摩、艾灸相应的穴位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保健祛病的作用,如点按、熏灸中脘穴可以健脾化湿、促进消化。
夏季养生以养心为先
中医认为“夏气与心气相通”,夏季属于火,与心气相通,故夏季养生以养心为先。邹春燕说:“立夏以后,自然界中阳气渐长、阴气转弱,气温逐渐走高,人体心气也逐渐旺盛,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蓄养心阳、通调血脉是这个节气的养生重点。养心本质上是养神,养神亦是整个养生的灵魂。人们应尽量保持心平气和,不过喜也不过忧;清心寡欲,节制嗜欲,以保养心神;少思虑,理性地分析处理事务,避免无谓的伤神之虑;调情志,保持乐观愉悦、平和宁静的精神状态,化解不良情绪。”
养神的方法有很多。日常可闭目养神,闭上双眼排除外界对自己的干扰,有助于解除疲惫;睡眠养神,使大脑处于休息状态,减少身体负荷,积蓄精力,恢复体质,老年人每天睡6—8个小时,就可以保证一天的正常活动,达到养神目的;娱乐养神,发展个人兴趣,多与人交流,比如可以下棋、钓鱼、跳舞等,调动某些不常运作的神经代替操劳疲惫的神经工作,充分调节各路神经的积极性,达到养神目的。
特殊人群更应多注意
邹春燕介绍,老年是生命周期的衰老期,有三个特殊生理特点:其一,脏腑虚弱;其二,代谢减慢;其三,适应下降。老年人适应环境及自我调控的能力低下,若遇不良环境和刺激因素,易于诱发多种疾病,较难恢复。受特殊生理特点影响,老年人更易受风、寒、暑、湿、燥、火的六淫之邪的侵袭,受邪之后症状也会更重,更难恢复。因此,在以暑邪为主的三伏天更该多加注意,合理调摄。
小儿的特殊生理特点可总结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基于这一体质特点,小儿阳气旺盛且生长迅速,脏腑、气血津液及功能尚不完善,抵抗力差,受邪后更易转化为热病,在夏天更容易中暑。因此,小儿更该避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