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昌吉市第五小学皮影社团学生正在学习操控皮影技艺。□本报记者 廖冬云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廖冬云 实习记者 周倩郎 张佳煜
帷幕上,皮影翻飞,学生们操控着“花木兰”策马扬鞭;教室里,戏曲悠扬,孩子们一板一眼学唱豫剧经典曲目;长廊里,翰墨飘香,一幅幅学生书法作品笔走龙蛇……在昌吉州中小学的校园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景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昌吉州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抓手,通过“课程融合、社团赋能、校社联动”三大路径,让皮影、戏曲、剪纸、书法等非遗技艺从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及。从课堂到社团,从校园到家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以鲜活姿态融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精神养料。
小手耍皮影 非遗玩出花
4月11日,记者来到昌吉市第五小学崇德楼四楼,皮影社团的50多名学生正在上课。“木兰策马越关山……”教室帷幕前光影流转,五年级(8)班学生张晨曦、王聿慈、戴黎昕连说带唱,操控着皮影人物“花木兰”按照剧情完成翻身、转身、侧脸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引得满堂喝彩。
“注意操作脖杆,每个关节要灵活连接,皮影人物才能舞得生动。”美术教师王玲一边指导,一边对记者说,“目前,我们已经将皮影戏融入日常美术课堂,带领同学们探索光影世界。皮影戏就像‘会动的玩具’,同学们可以自己编剧本,制作皮影,进行皮影戏表演,每个学生都是皮影戏的传承人。”
昌吉市第五小学皮影社团成立于2018年,是昌吉州最早成立皮影社团的学校。该校通过创新课程体系与“校内+校外”双轨模式,不仅将传统皮影戏文化融入日常课堂,还与朱新贵新疆民间皮影艺术技能大师工作室建立了长期合作,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同时邀请学生家长了解皮影戏文化、参与皮影制作,使传统文化传承突破了校园围墙。“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昌吉市第五小学德育副校长黄霞非常支持学校各传统文化社团的教学工作。
近年来,昌吉市第五小学打造了青史雅韵历史文化长廊和二十四节气文化长廊,成立了皮影、剪纸、书法、戏曲等30多个主题社团,通过耳濡目染、生动教学和参与互动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得到传承、弘扬。2021年,昌吉市第五小学荣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称号。
娃娃唱大戏 国粹有传人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昌吉市第八小学多功能教室里,戏曲老师耐心地教学生演唱豫剧《花木兰》,学生们每个动作都模仿得惟妙惟肖。戏曲老师响遏行云的唱腔,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感受戏曲艺术魅力的窗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为了让学生们感受戏曲文化,学校专门邀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豫剧团四位戏曲老师教学,不仅提升孩子们的艺术素养,还有助于推动戏曲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与普及。”昌吉市第八小学音乐老师张慧娟说。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年昌吉市第八小学在三年级设立了戏曲社团,将周二、周四下午设置为戏曲社团固定活动时间,学校采取“戏曲艺术鉴赏、戏曲课堂观摩、戏曲专家指导、戏曲文化交流”等举措开展戏曲传承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校园文化生活。
少年学书法 墨韵伴成长
在昌吉州第三中学创新楼二楼,一条百米文化长廊宛如一幅长卷徐徐展开:《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西游记》等文史名著与一旁的二十四节气图绘相映成趣;以十二生肖为内容的剪纸作品栩栩如生;“河界三分阔,智谋万丈深”的中国象棋模型引人遐想;漳州布袋木偶、晋绣晋剧等援疆省市展品讲述着文化交融的故事;长廊尽头的中医药展区,百余种药材标本与“望闻问切”诊疗图,彰显中医的独特魅力。“这儿就像一本行走的中华文明教科书,已成为同学们课间最爱打卡的‘文化地标’。”昌吉州第三中学教务处教师祖米来提·艾尼说。
昌吉州第三中学书法社团教室内墨香氤氲,墙上张贴着同学们的书法作品,篆书的庄重、隶书的古拙、楷书的端方,一笔一画都展示着书法的韵味和魅力。10多名学生凝神端坐运笔书写,自治区书法协会会员檀欣彤穿行其间,耐心指导:“中锋行笔,这个地方尽量不要出尖。来,现在调一下锋,起笔的时候记得藏锋……”一会儿,学生凯丽比努尔·热合曼向记者展示刚完成的书法作品说:“刚开始的时候,我握笔都会抖,现在我也能写出好看的字啦。书法既提高了我的专注力,也让我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剪纸要心静手稳,折纸角度决定图案灵气……”在剪纸教室内,州级非遗项目昌吉民间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张莉卿的讲解与剪刀的“沙沙”声交织成韵。昌吉州第三中学八年级(3)班学生米尔扎提·麦麦提阿卜拉与同桌专心讨论着剪纸技法,手中的剪纸作品已经成型。
这几年,昌吉州第三中学通过打造传统文化长廊、开设特色社团课程、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教学等创新举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根校园、浸润校园,滋养学生心灵。
让非遗“活”在课堂,让文化“种”在心田。近年来,昌吉州各中小学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为目标,以创建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品牌为突破口,结合办学历史、办学定位等特点,在校内规划建设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元素的人文景观、建筑等,在文化长廊、宣传栏、走廊等场所张贴古诗、名言警句等,还通过宣传栏、手抄报、文化墙、校园广播、微信等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大力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成果,努力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浓厚氛围,激发广大中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培育了中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