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讯(通讯员杨滋惠)游古村、观民俗、住民宿、品土席、忆乡愁.....在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岁月的年轮似乎沉淀在了清未的时光,旧貌翻新后让人眼前一亮。
时值暑期,月亮地村各民宿客栈也筹备着土特产,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暑期长假。昌吉州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围绕破解今年旅游淡季这一难题,在积极发挥“旅游+”功能中增加旅游新业态,丰富夏季旅游主题内涵,通过网上、网下、电话、宣传等各种方式激活夏季乡村旅游,让各族群众尽享旅游发展红利。
初识——心中藏有“田园梦”
走进夏天的月亮地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村庄道路,古色古香的拔廊房、青砖小瓦的石板路和错落有致的木栅栏,门口的长椅秋千,摇晃着乡村的情与味,足以让人忘却时间。
月亮地村始建于清末民初,是目前新疆保存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曾入选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等七部委公布的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录,2018年被中国农业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昌吉州农业农村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协助县乡统一规划,打造具有浓厚乡土文化氛围的古朴村庄景区,对144户“全框架木结构”拔廊房进行修缮提升,建成古戏台、村史馆、农耕博物馆、小游园、采摘园等公共文化休闲设施,村民庭院布局统一、格调一致,古色古香中透着小清新。如今的月亮地村,是集文化体验、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特色民宿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越来越多的游客到这里“见山望水觅乡愁”。村里6000亩土地整体流转后,工作队和村“两委”成立月亮地农民旅游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33家农户开办民宿客栈、从事农副产品加工和手工艺品制作,年均接待游客3万人次,人均纯收入6万元。
最近,工作队和村“两委”发动客栈筹备夏日旺季游,抓住暑期长假让民宿客栈开门揽客,栉比鳞次的民宿处于入画般的村庄,举目可观看山景雪松,进屋又可享受家一般的舒适环境,这些表面土气,内里洋气的小院把游客和“室外桃园”穿在一起。村民胡建刚家的“蓝月亮”客栈是全村“五A”级民宿,每年接待疆内外游客过千人。
走进——乐趣招人醉
月亮地村处处呈现着别样的传统民俗文化景观,蕴藏着丰富的戏曲文化、新疆曲子等别样的西北文化,二十四节气民俗文化活动保留着原生态的味道,勾起每个人心底浓郁的乡愁味道。
工作队和村“两委”挖掘整理了月亮地村民俗、饮食、婚庆、年俗文化,组织村民利用传统节庆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人文情怀把淡季“烧”成旺季。
虽然今年旅游出行受限,但是工作队和村“两委”坚持用新点子优化老资源,举办特色旅游文化活动,通过旅游体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穿梭在村口巷道,可以听一曲眉户戏、吼一嗓子秦腔,看看村史馆、农耕博物馆里属于月亮地的旧时光。
现场感受“高头大马、大红喜轿、舞狮队伍”的传统婚礼,一起参加“敲大鼓、扭秧歌、踩高跷”的民俗表演。“跳房子、猜谜语、转风车”的传统童趣都在这里重现,慕名而来的游客,参观乡村流水席、品尝农家土味,带着孩子体验了滚铁圈、打陀螺,没见过这些物件的孩子玩得有滋有味。看够了精彩别样的民俗活动,这个村的招牌动作“乡村厨王争霸赛”将游客的眼球全部吸引过来,每一届比赛游客都争先品味农家菜,现场打分评选土菜之王、金牌乡村土菜。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们不仅注重保护好古村落的外观,同时在内涵的深挖上下功夫,让村子真正‘活’起来。”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长马建忠说。
暂别——农产品带回家
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鼓励村民重拾手工挂面、土豆粉条、手工醋、水磨磨面粉等传统手工艺,打造品牌,增加收入。
“粉条还有吗”“我要10斤手工醋”“锅盔要提前预定”……每到游客返程时,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村里的这些老手艺逐渐成为民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游客首选的“伴手礼”。许艳家祖传的手工酿醋一年就能销售3吨左右,胡建军家的锅盔要提前一周预定。
每到年货节,游客们现场参观手工粉条制作流程,从打芡、和面、漏粉、捞粉、冷却、凉晒等十几道工序,挂出的雪白的粉条寓意清清白白,幸福长久。工作队员陈源帮着村民下粉条,学会了制作过程,他感慨地说:“粉条好吃,每一道工序听上去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是个力气活,还有很多讲究。”不止如此,村里10余家精品民俗已推出了“民俗游”活动,游客不仅可以欣赏杏满枝头的喜悦、感受清静的养生境界,品味羊肉焖饼、土火锅、糖洋芋、洋芋搅团等乡村美食桌宴,还可以带走手工锅盔、石磨面粉、小杂粮、手工挂面等土货。
若再见月亮地村,望向窗外的星空,枕着月色入眠,静静的沉思,那一段情愁,便是“梦里老家”,亲近而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