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昌吉网(记者 高云哲)在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有这么一位民间高手,他以祖辈传下来的马鞍制作手艺为基础,对国内外马鞍制作的优势技艺加以融合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马鞍制作工艺,还获得了专利。他制作的马鞍在疆内外乃至国内外都有良好口碑,他就是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雪森马具的负责人丁学生。
记者来到丁学生家时,他正在缝纫机前缝制一副马鞍的表面蒙皮。丁学生笑呵呵地说,原本缝制蒙皮是爱人陈晓丽的工作,因为她有事出门了,他来收个尾。“我们都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加工小部件的工人,有负责剪皮子的工人,关键部位零部件的制作、缝制和组装是由我和爱人一起完成的。”丁学生说。
1月24日,丁学生在家中缝制马鞍表面蒙皮。记者 高云哲 摄
祖传技艺打下坚实基础
从丁学生的爷爷丁永贵到父亲丁万军,再到丁学生,三代匠人将马具制作手艺发扬光大,制作出的马具远近闻名、家喻户晓。
在20世纪50年代,丁永贵就开始制作缰绳、衔铁、笼头、马鞍等马具,所有的马具都是纯手工制作,有时制作一条缰绳就需耗费十多天的时间。
收来牛皮后,丁永贵清理掉牛毛和碎肉,将其置入土灶大锅中烫制,然后在温水中加入硝,每半小时取出牛皮控水一次,这样做是为了保证牛皮的韧性,仅这道工序就需要10天左右时间……再将牛皮晾干,之后将晾干的牛皮分割成条,编织成股后再用鸡油浸润,使其柔中带韧、坚固耐用。
丁学生说:“爷爷常对父亲说,别着急,多点儿耐心,要做就做好,不要坏了名声、砸了招牌。”
传统手艺遭遇时代冲击
丁万军跟着丁永贵学习制作马具直至成年,丁万军还自学掌握了铁质马鞍的制作技术。
当时,马匹作为重要的耕种工具和交通工具,一些家庭条件较好的村民对马鞍的材质、外观及耐用程度有了新的要求,丁万军便开始自制铁质马鞍。他回收废旧铁钉、铁块、铁皮等,烧制铁水自制铁板,并将其焊接在一起,制作一副铁质马鞍需要好几天的时间。
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机械化农机具的普及,传统牛马耕种的模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愈发便利的交通工具,也使得骑马出行成为历史,马鞍等马具需求量逐渐下降。那时,丁万军时常忙于生产队的工作,无暇制作更多的铁质马鞍,丁家的马具生意跌落低谷。
改良工艺赢得口碑与市场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制作马具,尤其是马鞍,我想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丁学生说,“我非常享受马鞍的制作过程,每当将鞍桥、鞍骨等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做出一副漂亮的马鞍时,那种满足感自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丁学生发现,马匹运动后会出汗,被马鞍包裹处汗液无法及时蒸发,这样一来,铁质马鞍就会生锈,久而久之会影响马匹的健康乃至生命。丁学生仔细钻研哈萨克斯坦的马鞍、美式西部牛仔马鞍、英式马鞍等,综合各国马鞍的长处,制作出既舒适又坚固的马鞍。丁学生在2017年为自己研发的马鞍申请了专利,经过4年的不断完善,2021年12月,他终于取得了专利证书。
“哈萨克斯坦的马鞍是木制和铁质结合的,螺丝接合处会松动,美式西部牛仔马鞍则大多数使用树脂等材料,以轻便著称,但是刚性不够。”丁学生介绍说,“为了确保马鞍的坚固性,又要确保马匹和骑乘人员的健康和安全,我将马鞍的铁制部分全部换成轻薄的不锈钢材质。一方面,不锈钢不会轻易变形,另一方面,不锈钢材质的马鞍安装在马背上有一定的空隙,马匹可以排汗。”
2010年,随着新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疆内各大旅游景点的骑马项目逐渐兴起,马鞍的需求量逐渐增大。
为减轻加工马鞍的压力,丁学生选择与其他厂家合作完成马鞍的制作。由乌鲁木齐市的加工厂将马鞍所需的不锈钢鞍骨、鞍桥等部件一次性加工好,从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购买牛皮,由工人进行组装,丁学生和爱人准备配件。丁学生还在前鞍桥处焊接精美的手抓铜环,便于骑乘人员保持平衡。“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丁学生常常说。
短视频直播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发展机会。2018年,丁学生开始关注快手和抖音,用短视频介绍制作马鞍的工艺和流程,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制作的马鞍通过视频直播走红。产品不仅远销全疆各地州,还销往北京、河北、江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市。丁学生说:“尤其是这两年,许多行业都受疫情影响不景气,但我制作的马鞍销售得很好,订单源源不断,仅在2021年,马鞍及骨架就卖出了1000多套。”
今年,丁学生已经51岁了,长时间的马鞍组装工作让他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他将生活拮据的亲戚朋友邀请至自己的加工厂内,给他们传授马鞍组装维修手艺。丁学生有时还会邀请村里赋闲在家的农牧民到厂里帮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里部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今后,我想继续扩大加工厂场地,增添机械设备,带动乡亲增收致富。”丁学生说,“祖传的老手艺到了我这一辈有了创新,我会继续努力,将生意做大,把手艺练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