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木垒县大石头乡努尔古丽学校努尔古丽展厅,刘政权给学生讲述红色经典故事。记者 巨海成摄
近日,在木垒县大石头乡,刘政权(左一)到学生家家访。记者 巨海成摄
近日,在木垒县大石头乡努尔古丽学校,刘政权和学生一起做游戏。记者 巨海成摄
中国昌吉网(记者 杨鹤)
在木垒县大石头乡努尔古丽学校,每到新学期开学,刘政权总会向学生讲述那个震撼人心的故事:“1979年4月10日,年仅14岁的努尔古丽为了保护生产队的骆驼群,奋不顾身坚守岗位,在夜里被狂风卷走而牺牲……”这一讲,便是29载,从未间断。
努尔古丽是木垒县的草原小英雄,共青团中央发出“向努尔古丽学习”的号召,追授她“全国优秀少先队员”荣誉称号。为了纪念她,2013年,木垒县将她生前就读的大石头乡寄宿制学校正式命名为努尔古丽学校。
1996年,刘政权从新疆教育学院毕业,分配到木垒县大石头乡七城子村任教,次年调入木垒县大石头乡大石头村(现努尔古丽学校所在地)任教。那时,学校17名教师中,他负责教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因条件艰苦、工资低,一同进校的同事陆续离开,唯有他还留在那里。
现状
努尔古丽学校紧邻国道335线,三面环山,距县城80多公里,是木垒县域内最偏远的村级寄宿制小学。该校的生源来自大石头乡红岩村、阿克阔拉村、大石头村,随着牧民搬迁、外出打工,学校生源慢慢流失,如今在校学生仅182名,教职工35名。
“曾经这儿的条件艰苦程度超乎想象。”回忆起初来学校的情景,校长刘政权打开了话匣子。那时,一栋破旧的平房里挤满50多名学生,离家远的学生连中午饭都吃不上,只得挨到下午放学;学生上体育课跑操时尘土飞扬;停水是常态,三天没水更是常有的事……
刘政权是土生土长的大石头乡人,学校硬件条件差,没让他打退堂鼓,可学生成绩普遍不好、学习积极性不高,却令他忧心忡忡。见识过外面广阔世界的他认为,绝不能坐以待毙,一定要帮学生提高成绩、改变命运。刘政权发现: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且大多在外打工,家中老人根本无力辅导孩子学习。
为了改变现状,刘政权决定从家访入手。“走,咱们去学生家里看看。”每学期,他都带着教师挨家走访,对于无法正常去学校上课的学生,每周送教上门。在学生叶斯哈提家,看着破旧的房屋和忙碌的老人,刘政权轻声问:“叶斯哈提学习上有啥困难,您跟我们说。”老人无奈摆手道:“我们年纪大了,啥也帮不上。”刘政权一边留下带来的学习用品,一边赶忙安慰老人:“您放心吧,学校会管的。”
转机
教学资源匮乏,家长又难以配合,刘政权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转机出现在2023年8月,木垒县出台《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待遇激发队伍活力十项措施》,其中单列“给予距离县城最远的大石头乡努尔古丽学校和大石头村幼儿园在岗教职工增加乡镇工作补贴”一项。刘政权得知后激动地说:“这对我们来说是莫大的鼓励。过去教师招不来、留不住的状况,终于有所改观,以后我们更要把教学工作抓好!”
家住昌吉市的马丽于2017年通过教师招考进入努尔古丽学校,现任学校少先大队辅导员、音乐教师,今年是她任教的第8年。“刘校长是我们的榜样,他极力劝说我们这些年轻教师留下来,他说这里的孩子需要我们。刚开始面临的现实困难很多,我的爱人和孩子都在昌吉市,但看到坚守29年的刘校长,还有纯真善良的孩子们,我实在不忍心离开这里。”马丽说。
除了马丽外,几位来自甘肃省定西市、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的年轻教师也主动留了下来,肩负起努尔古丽学校各科目的教学任务。他们还组织学生建立学习帮扶小组,为他们进行课后辅导。一段时间过去,学生的学习成绩日渐提升。随着昌吉州集团化办学、对口援疆省市结对共建等工作的开展,努尔古丽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稳步提高,该校教师在州、县级公开课比赛中也名列前茅。
刘政权深知,提升成绩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内驱力。他认为,这里的学生没有接触过手机网络,家长也没有带他们去过北京、上海,甚至首府乌鲁木齐市开阔眼界,于是,刘政权充分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主题班会,向孩子们讲述红色故事和科学家成长成才的故事,激励他们追逐梦想,树立投身建设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期许
此外,刘政权认为学生成长成才要注重德智体美劳一体发展,绝不能克扣学生的体育课。他积极鼓励学生踢足球、练田径,还把今年昌吉州中小学课间休息时间延长15分钟和每天都有一节体育课的好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学生。在学校的荣誉展示台上,摆满了学生在州、县级足球赛和田径赛中获得的荣誉牌匾。
2019年9月,福建省南平市投入援疆资金,为努尔古丽学校修建了新的教学楼、篮球场和食堂。孩子们欢呼雀跃:“以后我们就有新教室啦!”2024年,一座崭新的宿舍楼也拔地而起,学生住宿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29年间,许多孩子都来给我报喜,有考上内初班、内高班的,有到北京、上海、湖北等地求学的。他们真正走出了大山,作为孩子们的启蒙老师,我非常欣慰。”看着眼前玩耍的学生和焕然一新的教学楼,刘政权眼眶微微湿润,他说:“就算只有一位学生,我也想留在这里,这份承诺不会变。”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摘一朵送给我小小的姑娘,把它别在你的发梢……”悠扬的电子琴声回荡在校园,新学期伊始,今年54岁的刘政权又走上讲台,翻开《道德与法治》课本,继续讲述着学生期待已久的故事,教导他们要努力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
— 记者手记 —
功成不必在我 而功力必不唐捐
踏入努尔古丽学校,我被这里的一切深深触动。29年里,作为一名高校毕业生,刘政权有诸多机会去追求梦想。然而,他非但没有离开,反而还克服艰苦的教学条件,一门心思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他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跟随刘校长家访时,我的内心满是震撼。他能用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与学生家长交流,拉近与家长的距离,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更让我惊讶的是,许多学生家长竟是他曾经教过的学生。他对于教育的这份坚持,宛如一条无形的纽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紧相连。
在与刘校长和其他老师的交流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教育事业纯粹的热爱与执着。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都饱含着对孩子们无尽的关怀与殷切的期待。
我觉得有趣的地方是,学校的6个教学班级,没有采用传统的“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命名方式,而是有着如“繁星中队”“起程中队”“小雨点中队”“书山中队”“小白鸽中队”等充满诗意与美好的名字。这些名字,饱含着老师对孩子的深深祝福与殷切期许,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成长成才,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
“‘功成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唐捐’。努尔古丽学校的每一位老师,都如同那一座座屹立不倒的‘灯塔’,指引孩子的成长道路。”刘校长和他的同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书写着属于他们的教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