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光阴荏苒 一座粮仓青史留名

发布时间:2021-08-27 11:17:55
来源:昌吉日报

字体:

A+ A. A-

  中国昌吉网记者 何春泉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里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民以食为天,除了要保持对粮食生产这一伟大劳动的敬畏感,更要树立节俭意识,保持勤俭持家的美德。而珍视粮食生产的历史,收集饮食文化遗存,则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在昌吉市,承载着丝路重镇辉煌历史的清代粮仓,就是这样一个所在。清代粮仓坐落于昌吉市宁边古城的东南角,总建筑面积约为650平方米,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迄今已有263年的历史。

1.png

粮仓外景    何春泉 摄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清代粮仓曾是清兵囤积粮草、军粮供给的基地。解放后,清代粮仓又为解放军进军西北存放军粮,为解放西北边陲、保障战时粮食补给起到过不可磨灭的作用。

  1987年,清代粮仓作为宁边古城的一部分被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该建筑系土木结构,留存的粮仓已基本成为危房,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2.png

游客参观生产场景复原模型  何春泉 摄

  从2006年到2007年,昌吉市连续两年对清代粮仓进行了落架维修和对粮仓的二期文物本体进行了修缮。2007年,昌吉市将清代粮仓和三十里大墩烽火台成功申报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日前,记者来到清代粮仓遗址博物馆采访,这里虽置身于闹市,但沧桑古朴的韵味十足。三三两两的游客漫步其中,对这里的文物指指点点,交流知识和抒发感慨,透过粮仓的点点滴滴了解过去,会让你更清醒地面对未来。

3.png

参观展览   何春泉 摄

  清代粮仓是一幢呈四合院式平房建筑,收藏的文物涉及粮食种植、收割,各类谷物储存、加工以及制醋、制作各类面食、豆腐、点心等器具和设施。院落中,运粮的马车、打铁的匠人、碾谷物的石碾子等雕塑和实物,都真实地再现了西域农耕文明时期的繁荣景象,是清朝在新疆昌吉市囤粮的历史佐证。

4.png

收获场景   何春泉 摄

5.png

清代车马复原雕塑   何春泉 摄

  263年来,清代粮仓伴随着昌吉人民走过一个又一个收获的季节,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如今的昌吉,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健康发展,各族群众延续着祖先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创造着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