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中国昌吉网!

当前位置: 频道精选 > 文化 > 历史文化

昔日四十里驿 今朝腰站子村

发布时间:2021-10-28 11:21:51 来源:昌吉日报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  文/图)万里飞雪,将穹苍作烘炉,熔万物为白银。雪将住,风未定,茫茫戈壁,万里无垠。

  浩浩荡荡的马队自远方而来,滚动的车轮碾碎了地上的冰雪,留下一道道辙印。

  天色渐暗,古道苍茫,赶路的将士满怀艰辛与孤寂。有人看到天际尽头有昏灯闪烁,回首向众人高呼:“前面便是四十里驿!”

11.png

    腰站子村一角。

  一行人循着灯火而去,渐行渐近。只见土屋农舍飘出袅袅炊烟,一盏被烟火熏黄的风灯挑在简陋的竹棚下,照亮了一个小小的面摊。卸货饮马,打尖歇脚,一碗热汤面吃出了家的味道。

  这一幕发生在清末的四十里驿站。

  沧海桑田,驿站已演变为一个村落——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在村文化小广场的一块石碑上,刻着遒劲有力的大字“四十里驿站”,记录着这里百年风华。

  优越的地理位置在交通闭塞的过去造就了一个个驿站,在那个历史时期下,驿站发挥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形成了独特的驿站文化。在今天我们眼中,“驿站”是一个温暖而诗意的词语。

  历史更迭中,腰站子村悄然蝶变,这个因古驿站闻名的村落,如今已蜕变成一座宜居宜业、产业聚集、生态文明的小康村。

  “我们合作社流转土地达18万亩,种植区域延伸到周边村镇和阿勒泰地区,2020年农业产值达两亿元。”站在万亩有机小麦地头,腰站子村丰裕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种植片区片长韩兵黝黑的脸上写满了自豪。

22.png

   腰站子村文化广场。

  自2009年以来,腰站子村积极探索现代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融合新路径,重点发展有机农产品加工及乡村旅游,陆续建成了有机手工挂面、油料加工车间和腰站子面馆、民宿,村民们品尝到了乡村振兴带来的甜头。

  今年10月,腰站子村麦田公园迎来首批游客,这里成为奇台旅游的又一个“打卡地”。麦田公园里,稻草人形态各异、生动有趣,再现了四十里驿站孙家饭馆的热闹场景,展示着田间地头的童趣。

  2019年以来,腰站子村投资1100万元建设村史馆、游客接待中心、美食广场、民宿、演艺酒吧、麦田公园等一批旅游项目及干部培训基地,同时组建专业营销团队,加大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力度,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特色乡村旅游格局,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3.png

麦田公园一角。

  2020年,腰站子村固定资产达到6346万元,股金收益率25%,村民入股分红连续第10年达到20%以上,人均纯收入达到24180元。

  “我们将以驿站文化为核心,积极打造‘四十里腰站子’文化品牌,按照绿色、生态、和谐、宜居、宜养的发展方向,将腰站子村建设成集文化传承、旅游开发、休闲避暑、农业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村,助推乡村旅游业发展。”腰站子村党总支书记唐培科对未来充满信心。

  从历史走向今天,昔日的戈壁古驿站留在记忆中。以改革为底色、以创新为画笔,腰站子村经过拼搏和创新,走出一条穷则思变的康庄之路,成为我州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腰站子村正奔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未来可期。


腰站子村(方志)

  据相关史料记载,腰站子村在古代曾是军队行军中的驿站——四十里腰站子,因扼守重要交通要道,成为历史上远近闻名的地理标志。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奇台文史》记载,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政府在今老奇台设奇台堡,四十里腰站子因地近四十里铺而得名。

  百年时光,无数的行人来往于这条官道。关于村名的来历,虽然文史记载不多,但村里人都能说上几句。

  今年84岁的李宗义,1970年带着妻儿从甘肃来奇台投奔亲友,在腰站子村扎了根。他告诉记者:“从半截沟镇去奇台县城40公里,腰站子是必经之地,往来的村民都习惯在这里歇脚。那时人们出门都是步行或是坐牛车,便要带一些干粮挂在腰间。当劳累乏困时,坐下拿出干馍啃上几口、再喝几口茶水,边吃边休息一阵子,这就是‘吃腰食’,腰站子也可能是因此得名。”

  李造林17岁嫁到腰站子村,今年83岁的她还记得60多年前老孙家开办的四十里腰站子饭馆的热闹场面。来往车夫和生意人人困马乏时,在这里可以吃到香喷喷的臊子面,喝上清爽溢香的酽茶。繁盛时期,小饭馆坐满了食客,即便春夏农忙,孙家夫妻也要为路人备有麻花和茶水。

  如今,古驿站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是走进腰站子村,看到的则是另一番如诗如画的景象。整齐排列的房屋,一尘不染的村道,高大气派的游客服务中心,现代特色农业风光无限。             (王 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