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照天山 长歌壮庭州——福建省、山西省产业援疆工作综述
字体:
A+ A. A-中国昌吉网(记者 刘茜)从东海之滨到天山脚下,从三晋大地到庭州南北……对口援疆架起了一座座桥梁,把远隔千山万水的福建省、山西省与昌吉州各族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个个重点项目加紧建设、一座座工业园区拔地而起、一批批产业援疆项目落地生根,在庭州大地上,产业援疆结出累累硕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正在变成现实,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温暖着庭州儿女的心田,汇聚起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磅礴力量。
聚心聚力为发展增能
2020年5月27日,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9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其中,山西阳煤集团五彩湾煤矿600万吨/年一号矿井项目总投资逾50亿元,旨在打造完整的煤化工产业链。
今年4月22日,福建省援建昌吉州2021年第一批30个项目集中开工,涵盖民生、文化、产业等多个领域,为昌吉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对口援疆以来,福建省、山西省围绕昌吉州产业发展基础和需求,挖掘稳定红利,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延伸产业链条,促进稳定就业,形成产业援疆、人才援疆、教育援疆、医疗援疆、文化援疆等“组团式”援疆工作新格局。数千名闽晋援疆干部人才先后来到昌吉州,肩负起“舍家报国 倾情援疆”的崇高使命。从遍地开花的“福建元素”“山西力量”中,昌吉州各族干部群众感受到了党中央的深切关怀和闽晋人民的深情厚谊。
“以前我们一家六口挤在一间土块房里,房屋年久失修,漏风漏雨。去年,我们搬进了新房,现在出门就是水泥路,房前屋后种了花花草草,特别感谢山西人民对我们的帮助。”兵团第三师五十团十三连职工艾米尔·艾力说。十三连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五十团最边远、人口最多的连队,群众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从2019年至今,山西累计投入援疆资金1822万元,推动建设抗震安居房723套及其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惠及当地各族群众近3000人。
近年来,山西坚持援疆资金向基层倾斜、向保障和改善民生倾斜,在阜康市、五家渠市和兵团第十二师222团、兵团第三师五十团等地,一批学校、医院、基层组织阵地、安居保障房、农村饮水、城镇道路等工程相继投入使用。仅近两年就改善了3.9万各族群众的住房条件,解决了5.1万人的饮水安全、4.7万人冬季供暖、11万人道路出行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在村里的幸福互助院住着不孤单,每天和老伙计们一起晒晒太阳、看看花、打打牌,日子过得挺舒坦。”5月20日,吉木萨尔县庆阳湖乡二工梁村村民张学福说。
福建在吉木萨尔县采取“集中居住、分户生活、自我管理、互助照顾”的方式,建成覆盖27个村的互助幸福院12所,解决580多户940多名农村留守、空巢、孤寡老人安居养老问题,互助幸福院养老模式在全疆得以推广。
福建把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用于基层、民生领域的资金分别达到87%、94%。“十三五”期间,福建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动力源,共实施援疆项目239个,投入援疆资金达21.63亿元,为昌吉州决胜脱贫攻坚、增进民生福祉、深化民族团结提供了有力支持。“十四五”期间,福建将安排计划内援疆项目150多个,投入援疆资金将超过23亿元。
昌吉市阿什里乡天鹅小镇全貌(摄于2020年12月4日)。本报记者 何龙 摄
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恒安(昌吉)纸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摄于2020年8月29日)。 本报记者 何龙 摄
擦亮民生底色为幸福提质
美丽乡村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在昌吉市阿什里乡努尔加村村民叶尔哈里·阿很看来,就是村里现在的模样——大家住进了安居房,村里建起了小广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哈萨克族手工艺品基地……毡房变楼房,牧民变居民。福建投入援疆资金8133万元,援建“天鹅小镇”项目,解决了阿什里乡502户哈萨克族牧民的定居问题。
“山西一年三季的养殖模式让我们六运湖农场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这样的养殖模式让大家的口袋鼓了起来。”兵团第六师六运湖农场党委书记邓丽慧说。
为了能让具有得天独厚养羊优势的六运湖农场不再守着金山过紧日子,山西援疆干部、六运湖农场副场长齐雷一来到农场就挨家挨户走访,用3个月的时间访遍了200多户困难家庭,手把手为111户养殖户做技术指导,从选羊、饲养、屠宰到销售全程统筹,根据每家不同的情况实施帮扶。目前,六运湖农场已成立羔羊养殖合作社5个,建起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4个,从以前一年出栏一批次,到现在一年出栏三到四批次。2020年,六运湖农场出栏羔羊6万只,实现产值8000万元,年出栏量和收益增长了2倍多。
新一轮对口援疆工作开展以来,许多让受援地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些巨大的变化已成为庭州南北的动人景象。
“产业援疆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新疆新铝铝业有限公司产业工人李明感慨地说。该公司作为福建产业援疆项目,于2010年落户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李明与周边100多名村民成为现代产业工人,有了固定工作和每月约4000元的固定收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呼图壁县,从2019年开始,在福建龙岩援疆资金的帮助下,每月1日和15日都会举办招聘会,至今已举办了13场,3000多人实现就业。133家企业在提供岗位的同时,也培训出了大批成熟的产业工人,缩短了员工“从田间走进车间、从灶台走上机台”的距离。
这些变化得益于福建省、山西省对口援疆“就业第一”,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的产业援疆发展理念。
万里援疆,民生为重。
行走庭州南北,一幢幢安居房替代了土块房,一条条柏油路取代了乡村土路,一座座卫星工厂让种地放羊的农牧民穿上工装拿工资……受益于大规模的援疆投入,昌吉州基础设施得以改观,乡村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水平实现跨越式提高。
一项项事关各族群众福祉的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一个个群众关心的问题得到解决,对口援疆精准发力,产生了接地气、强基础、暖人心的效果。
立足特色优势做强产业支撑
奇台县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交通枢纽和重要商埠。这几天,面对到访的中央媒体采访团,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的面点师傅为记者们展示了一出拿手好戏。只见面点师傅揉起一个面团,放在嘴边用力一吹,面团就像气球一般,越吹越大,最后封口放在桌上。围观者好奇地用手碰一碰,面团“气球”韧性十足,没被戳破,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这么优良的小麦,以往只是农民手中的土粮杂面。福建地处东南沿海,拥有丰富的电商发展经验,如何让优良的小麦走出奇台走向全国,电子商务或许是一剂良方。2017年,福建援疆干部试着将“电商模式”引入奇台。2020年,奇台县全年实现线上销售奇台面粉等农特产品价值达3500万元,带动全县其它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
全面援疆,精准援疆,长期援疆。
福建持续加大昌吉州农特产品扶持力度,培育发展鹰嘴豆、驼奶、食用菌、葡萄酒、民族刺绣、玛纳斯碧玉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组织昌吉企业参展,提升昌吉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2020年“9·8”厦洽会期间,全国近20家客商就玛纳斯碧玉产品签约合作金额近2亿元。2021年“海交会”期间,举办昌吉州馕产业、畜牧业、葡萄酒产业推介活动,共签订“三大产业”销售协议7.97亿元,现场销售玉石和昌吉特产价值达420万元。推进昌吉州食用菌产业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发展,目前成功种植食用菌品种12种,年产值达1.46亿元。
山西围绕“就业与产业”这个重心,统筹发挥新疆资源禀赋和山西人才、技术、资金等优势,举办产业援疆论坛,建立并丰富了山西援疆项目库,聚焦煤电、煤化工、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开展精准招商,累计有200多家山西企业到新疆兴业投资,吸纳当地劳动力两万多人;在阜康晋商产业园落户的山西企业近20家,累计投资100亿元;引入山西省平遥煤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收购兵团第六师大黄山煤矿,带动3000多名职工再就业;开创“专列+飞机+文化+旅游”援疆新模式,2019年山西进疆旅游人数突破115万人次。
2020年,晋疆两地通过采用“云推介”模式,就16个项目签订了投资意向协议书,涉及金额177.95亿元。新疆农产品入晋展销会直接带动消费750万元,“晋疆情”线上商城同步启动,134种特色商品上线销售,月销售额突破150万元,拓宽了产业援疆新路子。
携手大漠胡杨,并肩戈壁红柳。
援疆,让一批又一批的闽晋干部人才相继来到昌吉州,为这一方热土注入生机与活力,不断谱写“援疆历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