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0万网民何以动容
字体:
A+ A. A-罗青/文
“我们肯定是中华民族呀!你不会不知道吧?”6月18日,这句来自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小朋友的话儿种草全网,6000多万网友为之动容,评论区的“家长们”纷纷表示:“新疆孩子干净、活泼、淳朴”“新疆孩子三观正”“新疆孩子的教育比内地更成功”……
这条视频的热度居高不下,一路飙升至抖音热榜首位,不经让我们思考:在新疆,教育何以成功?在昌吉,何以理解教育?在父母,何以看待教育?
在新疆,教育何以成功?
视频中吉木萨尔的孩子们站在镜头前,清澈的眼眸中闪烁着光芒,他们用稚嫩而坚定的声音诉说着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中华民族的自豪、对厦门援疆的感恩。这一幕,正是当代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答卷——当教育超越分数与课本,心灵的共鸣才能真正唤醒血脉深处的认同。
再回首,当阿依美热木·吐尔地踮脚抚摸护边爷爷磨穿的皮靴,用稚嫩嗓音讲述三代人55年的边境守望,忠诚的根系已深扎帕米尔冻土;当麦尔则耶·买合木提在博物馆将长城砖纹描作血脉图腾,让丝路驼铃在讲解词中震响千年回音,文化的火种便点亮了边疆晨曦;当和田小学的杨嘉一立于问勇路纪念碑前誓言传承,把戍边战士的足迹刻进成长坐标,红色的基因终熔铸为生命灯塔;沙雅县的孩子争辩“五旗五徽”的象征意义,让党旗的鲜红、国徽的麦穗在童声中绽放,认同的基石正垒起精神长城;当库尔勒的少年以彩笔晕染国旗经纬,让金星闪耀于涂鸦纸上的碧空蓝天,纯粹的挚爱已漫过天山南北。
网友总说新疆的教育成功,它的成功可能就在于从小为孩子们播下了团结爱国的种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变为生命的本能、信仰的胎记,让孩子们以萤火聚星河,用童真载山河,在离首都虽远的国土,却连连写下了对祖国最“清澈的爱”。
在昌吉,何以理解教育?
昌吉教育的真谛,在吉木萨尔孩子们真情诉说“生长在中国最幸福中”中昭然若揭。当全国多地仍在为升学率与分数排名焦虑时,这片土地用行动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思想品德教育不是课程表上的点缀,而是贯穿校园每个角落的灵魂脉络,它让教育回归了塑造“人”的本质。
在昌吉,爱国教育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从课本到心灵的生命体验,是可触摸、可感受,跨越时空的情感共振;铸牢教育是生命线,从活动到意识的深层构建,让中华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的心灵原乡;感恩教育没有形式化的“谢谢”,通过认知-体验-实践的完整链条,从受助到反哺的思想升华,培育了责任意识与反哺情怀。
教育的本质不是装满知识的容器,而是点燃品德的火焰。当教育回归品德涵养的本源,我们收获的将不仅是高分考生,更是心怀家国、情系同胞、懂得感恩的时代新人——这才是教育给予民族复兴最深厚的根基,也是昌吉教育的实践启示。
在父母,何以看待教育?
“成绩优异上交国家,资质平庸承欢膝下。”面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当代父母态度少了一些这般豁达,反问:我们如此平凡,凭什么要求子女必须优秀?
父母们应当意识到“重考试分数、轻学习能力”是舍本逐末,真正美好的教育应让“知识与品质比翼双飞”,而非培养“高分低能”的孩子。教育若只追求标准答案的分数,却忽略心灵品德的共振,终将错失培根铸魂的良机。
从“分数至上”到“品德与能力并重”,从“权威控制”到“民主平等”,从“功利化抢跑”到“个性化成长”,从“单向灌输”到“共同成长”,从“个体竞争”到“社会协同”……只有我们经历过这一系列的教育观点转变,家庭教育将爱国之情、文化之魂、感恩之心融入日常,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精神丰盈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