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降坡:城市治理的“微切口”里藏着民生温度
字体:
A+ A. A-于瑶/文
“路口的路沿石降下去了,我坐轮椅从这过,再不用别人帮忙了。”9月11日,昌吉市民王大爷这句朴素的感慨,道出了昌吉市一项暖心“微改造”带来的民生获得感。9月以来,昌吉市对34处交叉路口路沿石实施“降坡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26处,剩余工程预计9月中旬收尾。这场针对10厘米“路坎”的改造,看似不起眼,却精准戳中了群众出行的痛点,更折射出城市治理从“重面子”向“重里子”、从“有配套”向“适民生”的深刻转变。
此前,昌吉市交叉路口10厘米高的缘石,在常人眼中或许只是一道不起眼的“小坎”,但对轮椅使用者、老年人、推婴儿车的家长而言,却是实实在在的“通行障碍”。轮椅需旁人助力才能翻越,小推车过坎时容易颠翻货物,电动车通行时需减速颠簸——这道“坎”的存在,本质上是城市建设中“重功能、轻适配”的治理盲区。过去,不少城市在推进城镇化时,更关注道路宽度、建筑高度等“显性指标”,却忽略了特殊群体的“隐性需求”,导致无障碍设施沦为 “象征性存在”,民生服务出现“最后10厘米”的断层。
昌吉市的“降坡改造”,恰恰在这“最后 10 厘米”上发力,用“小投入”解决了“大问题”。从选址来看,改造集中在绿洲路、建国路等人流量密集的城区路口,精准锁定群众高频出行场景;从进度来看,8月初开工、9月中旬预计完工,短短一个多月完成大部分改造,彰显了“民生事不过夜”的执行力;从覆盖范围来看,改造不仅惠及残疾人、老年人,更让推小推车的商贩、骑电动车的市民共享便利,体现了“普惠性民生”的治理思路。这背后,是城市管理者放下“管理者视角”、切换“使用者视角”的理念升级—— 当治理者愿意蹲下身来,从轮椅高度、老人视角审视城市设施,才能真正读懂群众的“急难愁盼”。
城市治理的水平,从来不是靠摩天大楼、宽广大道来定义,而是藏在人行道的坡度里、盲道的连续性里、公交站台的座椅高度里。近年来,从昌吉市开放1990个免费挺车位让群众出行停车都更方便,到“适老化改造”进社区,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关注“微民生”。这些举措或许不会出现在城市建设的“成绩单”首页,却能直接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一道10厘米的降坡,消除的是物理障碍,搭建的是民生桥梁;一次看似简单的改造,体现的是治理温度,传递的是城市善意。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当昌吉市的施工人员一点点打磨路沿石的坡度时,他们打磨的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更是群众的幸福底色。期待更多城市能以昌吉为范本,把“群众视角”融入治理细节,从“10 厘米的降坡” 做起,从“家门口的便利”抓起,让城市的每一条道路、每一处设施都能适配不同群体的需求,让老年人、残疾人、儿童等所有群体都能在城市里“无障碍”生活、有尊严出行。毕竟,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从来都不会让任何人因为一道“小坎”,就被挡在幸福生活的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