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 “打卡”,守护旅游安全防线
字体:
A+ A. A-孙晓雯/文
近期,多起游客因追逐 “小众秘境” 而陷入险境的事件令人揪心。在人迹罕至的峡谷,四周峭壁林立,道路崎岖难行,稍有不慎便有坠落之险;在禁止通行的边坡,地质状况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在缺乏安全保障的 “网红景点”,没有防护设施,面对湍急的水流、陡峭的悬崖,游客的生命安全毫无保障。可即便如此,仍有不少游客因一时冲动、盲目跟风,踏入这些危险区域,导致被困、受伤甚至失去生命。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社交平台上那些经过精心包装的美景极具蛊惑性。博主们展示的 “小众秘境”,画面中阳光洒在清澈的湖面,四周绿树环绕,静谧而美好,让人心生向往。但背后可能是隐藏的暗河、湿滑的岩石,以及复杂多变的天气。游客们往往被这些美好的表象吸引,打着 “说走就走” 的旗号,盲目追随,忽略了潜在危险。追求美景本无可厚非,但绝不能以生命为代价。那么,该如何平衡出游探险需求与人身安全保障呢?
游客自身必须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念,增强安全意识。出行前,做好充分准备,仔细研究目的地的相关信息,包括地理环境、天气状况、是否为开放区域等。参考官方文旅平台的安全提示、专业户外机构的路线评估,而不是仅仅依赖社交平台上那些可能并不准确的 “旅行攻略”。探险时,尽量选择与专业人员同行,他们丰富的经验和专业技能能在关键时刻保障团队安全。
旅行平台也肩负着重要责任。应整合优质服务商资源,提供精准定位服务,对未开发景区、危险路段和景点进行明确标注,并及时更新信息。加强内容审核,对于那些可能误导游客、隐瞒风险的 “打卡”“种草” 内容,进行限流或删除处理。还可设置风险提示专区,详细介绍各类探险旅游可能遇到的风险,让游客在浏览相关内容时,能充分了解潜在危险。
旅游景点管理者更要加强防范。在禁止进入区域设置坚固的阻拦设施,如围栏、路障等,并张贴醒目的警示标识。对于开放区域,加强安全巡逻,排查安全隐患,完善安全防范设施。
旅游的意义在于享受自由与美好,在探索未知的旅途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自觉守住安全红线,理性规划行程。只有这样,才能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生命安全,让每一次旅行都成为美好的回忆,而非悲剧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