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违不罚”让新疆小店重燃烟火气

发布时间:2025-09-17 11:00:00
来源:中国昌吉网

字体:

A+ A. A-

古丽娜尔·阿愣按/

  清晨的喀什古城,阿依夏木的烤包子店飘出阵阵香气。这家经营了二十年的老店,去年却因为超范围经营凉菜险些被罚。市场监管部门启动首违不罚机制,指导她改造后厨、办理许可,保住了这家维吾尔族风味小馆的烟火气。这个看似微小的案例,折射出新疆市场监管从管住管好的深刻转变。

  新疆市场监管的温度计正在悄然校准。在和田夜市,执法人员用” “体检式检查替代突击执法,将食品检测车开进摊位密集区,既守住安全底线,又不影响夜市经济活力;在霍尔果斯口岸,跨境电商企业享受沙盒监管,新业态在可控范围内大胆试错;全疆推行企业宁静日制度,每月前20天原则上不入企检查,让经营者吃下定心丸。这些带着热乎气的举措,把生硬的法条转化为人性化的服务指南。

  柔性监管不是放松底线,而是构建更精准的治理标尺。乌鲁木齐经开区建立的信用修复快速通道,让132家及时整改的企业免于失信惩戒;昌吉州推出的执法建议书制度,用黄牌提示取代红牌罚下;克拉玛依搭建的智慧监管平台,通过大数据预警替代人海战术检查。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既避免了一放就乱的监管失灵,又防止了一管就死的市场僵化。

  执法重心的转变,正在激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商业基因。喀什综合保税区实行包容期管理后,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同比增长47%;伊犁薰衣草产业通过标准领跑者计划,带动3000多农户标准化种植;全疆市场主体突破250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背后,是无数像阿依夏木这样的经营者重新燃起的信心。

  站在古丝绸之路上,我们更能体会的兴衰密码。当市场监管从冰冷的罚单变成温暖的导航,当执法文书从生硬的禁令化为改进的指南,这片土地上的驼铃便焕发出新的韵律。新疆的实践告诉我们:好的监管不是让市场更规矩,而是让经济更有活力;不是让法律更高悬,而是让规则更可亲。这或许就是现代市场治理最生动的注脚。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