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粮田”到“智田”:昌吉州奏响现代农业丰收交响曲

发布时间:2025-09-22 19:38:41
来源:中国昌吉网

字体:

A+ A. A-

于瑶/文

当全球每8瓶番茄酱就有1瓶来自昌吉州的田间地头,当98.55%的种植业机械化率让“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天山北麓的这片沃土正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新疆篇章。2024 年昌吉州农林水支出超70亿元的投入,不仅换来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250亿元的硕果,更构建起从“规模领先” 到“增速领跑”再到“科技领航”的农业发展新格局,让丰收的喜悦浸润每一寸土地。

科技赋能是昌吉州农业腾飞的核心密码。530万亩高标准农田上,380万亩水肥智能系统如同给作物装上“营养导航”,实现节水40%、省肥30%的惊人效益,每亩为农民省下二三百元。8966套卫星导航农机精准作业,2557架植保无人机高效巡防,让“耕、种、管、收”全流程告别看天吃饭。与中国农科院的深度协作,催生了38个国家级科创平台,攻克50余项“卡脖子”技术,使小麦、棉花单产屡破全疆纪录,玉米稳步迈入“吨粮田”时代。这种“科技基因”的植入,让传统农田蜕变为“数字粮仓”,112万亩数字田的实践印证着“藏粮于技”的深刻内涵。

产业集群的构建让丰收价值实现倍增。作为全国第二大 “种子工厂”,昌吉州西甜瓜和蔬菜年供种量占全疆90%,优质畜禽种源占60%,为农业生产提供“芯片”支撑。番茄酱年加工能力超20万吨,占全疆35%的产能,不仅满足国内30多个省市需求,更出口俄罗斯、中亚等地,年出口量达5万吨。粮食、食品加工等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6个国家级产业园,以及数量全疆第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共同编织起 “科研—种植—加工—销售” 的完整产业链,让“好收成”真正变成“好收益”。

农民始终是丰收的最大受益者。2024年昌吉州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177元,脱贫人口收入增长10%,2025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7.9%跃居全疆首位,这些数字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村党组织 + 集体经济组织+ X” 模式让6.4亿元集体经济收入转化为1.94亿元分红,12.9万农民直接受益。农业社会化服务覆盖2600万亩次,每亩节本增效150元,制种农民亩均增收千元左右,改革发展的红利正通过一个个合作社、一个个家庭农场精准滴灌到田间地头。

从奇台县“绿色粮仓”入选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到玛纳斯全疆首个数字农业示范县的建设;从玉米种子全程机械化生产,到智能装备产业园年产20万套智能电动球阀,从昌吉市农业博览园引领设施农业科技前沿,到吉木萨尔白皮大蒜产业园实现种产加销一体化,昌吉州的实践标注着现代农业的新高度。这里的丰收不仅是产量的提升,更是质量的飞跃;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制度的创新;不仅是产业的壮大,更是农民的富裕。

天山脚下,沃野千里。昌吉州用科技为笔、政策为墨、土地为纸,描绘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这片土地的丰收故事证明,当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当小农户融入大产业,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乡村振兴的愿景必将在希望的田野上开花结果。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