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短视频背后的“形式主义”
字体:
A+ A. A-
谢江辉/文
不知从何时起,打开朋友圈,“一刷不见底”的短视频成了朋友圈里的“新主流”。这些短视频可谓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召开推进会的,有周五清洁家园的,更有因单位添置了几辆公车还要拍成短视频的。当这些短视频不断充斥着我们的眼球时,“霸占”着我们的朋友圈时,我们是否要警惕一下,这是不是形式主义的另一种“别开生面”。
组织表彰活动,拍摄风采展示,讲好行业故事,展示基层样貌,按说本是好事。近年来,短视频传播风生水起,引入更加丰富的宣传形式和技术支持,也不失为一种探索。问题在于,“不管大事小情,动不动就拍短视频”,那基层可就吃不消了。
首先,短视频的应用的确有利于做好群众工作。一方面,短视频能帮助基层更好地展示工作成效、讲好基层故事。如一些地方和单位出于宣传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文旅宣传推介的目的,积极拥抱短视频,不少内容还火出了圈,如昭苏贺县长白马飞驰踏雪的短视频就大力推动了当地文旅融合发展,向外界展示了“天马故乡昭苏”的独特风貌。另一方面,短视频能够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为工作做乘法。通过短视频可以让群众对一些政策法规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像独库公路的交警通过“馕言文”来宣传交通法规,就实现了很好的传播和普法效应。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基层工作纷繁冗杂,而要做一个效果突出的短视频,需要精心策划、撰写脚本、组织出镜拍摄,还要参与复杂的后期制作,这对于多数没有专业视频剪辑拍摄技巧的基层干部而言,要想做好并不容易。如果为了制作短视频而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能会影响到本职工作的开展。尤其是“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拍短视频”,在执行过程中就会演变成要求基层拍摄与实际工作无益的应付任务型视频、自吹自擂型视频,这便增加了基层干部的负担。不考虑效果,只为“活动标配”而要求制作视频,是陷入了本末倒置的误区,让本该成为助力的短视频制作成为了基层干部的新负担。“拍短视频”这种好的形式,一旦过头了,就会演变成新的形式主义。
说到底,基层拍短视频只是一种展示工作成效的方式。关键在于如何拍到点上、拍出特色、拍出效果。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注重短视频的创意、策划和制作质量,确保短视频能够真正吸引群众、服务百姓。另一方面,我们更期待看到将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融入基层群众工作的鲜活案例,让基层拍视频这件事走出形式主义窠臼,成为展示基层面貌的“鲜活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