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公考编“破龄”:让公平就业的阳光照耀每一位奋斗者

发布时间:2025-10-24 17:46:56
来源:中国昌吉网

字体:

A+ A. A-

  迪丽娜尔·努尔兰/文

  “35岁,连考公的资格都没了?”曾几何时,这句无奈的吐槽,戳中了无数职场人的心。如今,随着浙江、四川、上海等地相继放宽考公、考编年龄限制——本科可报至38岁,研究生放宽到41岁甚至43岁,部分岗位更向45岁以下人群敞开大门,这场“破龄”行动,不仅解开了许多人头上的“年龄紧箍咒”,更在就业公平的画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公平的就业,从不是“掐着年龄选人”,而是“盯着能力开门”。我国《就业促进法》早有明文,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实施就业歧视。可过去“35岁门槛”像一道无形的墙,把正值经验黄金期的人拦在门外。就像浙江在2025年省考中,允许应届硕博、优秀村(社区)书记报考年龄放宽至40岁,这不是“特殊照顾”,而是回归常识——基层治理需要熟悉民情的“老法师”,专业技术岗位离不开多年打磨的“老手艺人”,这些本事,从来不是“越年轻越厉害”。中央财经大学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劳动力人口平均年龄已达39.72岁,当社会劳动力主体都超过35岁,再把招录年龄卡在35岁以下,本质上是让近半数劳动者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现在多地“破龄”,正是把错位的标准掰回来,让“有能力”代替“够年轻”,成为打开体制内大门的钥匙。

  “破龄”难,难在打破固化的偏见。为啥“35岁门槛”能存在这么久?有的单位觉得年轻人“好管理、成本低”,有的抱着“老员工跟不上节奏”的老想法,把年龄当成了“懒人筛选器”。可现实是,35岁以上的职场人,肩上扛着家庭责任,心里装着职业敬畏,手上握着实践经验。就像四川遂宁,明确退役军人可在年龄基础上再放宽2岁,那些从部队出来的人,纪律性强、抗压能力足,这些品质难道不比“年轻”更重要?浙江在放宽年龄的同时,还强调“岗位需求优先”,比如对基层服务岗位,更看重候选人的群众工作经验,这正是跳出了“唯年龄论”的误区。要知道,公平的招录,不该是“一刀切”的数字游戏,而该是“量体裁衣”的精准匹配,让每个年龄段的奋斗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舞台。

  真正的“破龄”,不能只停在“改数字”,更要落在“建体系”。现在多地的探索是个好开头,但要让就业公平走得更远,还得有更实在的支撑。一方面,要把“能力导向”落到实处,比如在公务员招录中,增加基层工作经历、专业技能的权重;事业单位招聘技术岗时,多搞“实操考核”,少看“年龄数字”,让“大龄能人”的优势能看得见、摸得着。另一方面,也要帮用人单位打消顾虑,比如对招录35岁以上员工的单位,给予适当的社保补贴,缓解用工成本压力;对有家庭负担的大龄从业者,提供灵活的工作安排,让他们既能拼事业,也能顾家庭。就像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要“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这背后需要的是全社会形成共识,人才没有“保质期”,只要有能力、肯奋斗,就该有公平竞争的机会。

  从“35岁门槛”的固化,到如今多地“破龄”,这场变革,关乎每个普通人的饭碗,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活力。当年龄不再是职场的“拦路虎”,当公平的阳光照耀每个奋斗者,不仅能让更多有能力的人找到用武之地,更能让我们的社会,在“人尽其才”的氛围里,迸发出更强劲的发展动力。毕竟,衡量一个社会的公平程度,不只是看年轻人有没有机会,更要看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有尊严地奋斗、有底气地追梦。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