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活历史文化资源 带火旅游发展
字体:
A+ A. A-昌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文旅融合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遗址”、天山康家石门子岩画、新疆最早发现的原始村落四道沟遗址等一批文化宝藏,以及汉疏勒城、车师古道、唐朝墩古城等400多处历史遗迹,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新疆故事、昌吉故事,展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生动素材。深入研究昌吉州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旅游开发中深度挖掘、解读、传播昌吉州历史文化,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不仅是城市的名片,更体现着城市甚至国家的文脉,彰显着城市乃至国家的文化底蕴。昌吉州历史文化资源众多,不仅充分向世人诉说着昌吉州的历史文化,还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深化历史文化资源的系统性挖掘保护。一方面,注重对新发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另一方面,注重对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宣传;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多元性。从多角度分析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如: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等,多角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不同含义与实际意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以及发展脉络,挖掘红色基因,传承红色精神。将历史文化资源作为红色教育的载体,与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以爱国主义为主线,讲好历史文物背后的故事。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工作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历史文化与遗址保护知识。但是历史考古在学科中处于冷门,导致人才出现断层,所以有必要加大对历史考古人才的培养力度,昌吉州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引进高校考古、文博等专业人才,为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储备充足的后备力量。同时,对现有的考古挖掘工作人员开展培训,进一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保证挖掘工作的顺利安全进行。
昌吉州历史文化资源遗址多分布在吉木萨尔县、奇台县,要协调区域发展与遗址保护,向群众开办学习讲座,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址的意识。同时健全法律法规,对恶意破坏文物、擅自进入历史文化遗址的人员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我们必须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完善空间分布格局
昌吉州作为新疆唯一同时拥有“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和“北庭故城”世界文化遗产的“双世界遗产”地州,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且呈集聚空间分布特征,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到西”带状分布特征、“东密西疏相对分散”的密度形态特点。因此,要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融合工作,需要发挥各个历史文化旅游地的区位优势,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打造特色旅游地。
依托昌吉州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宣传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设置“重温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线路,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目的地;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北庭故城遗址、历史遗址原始村落四道沟遗址、唐朝墩古城遗址,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切实加强文化遗产和古城遗址保护的基础上,用好各类文物资源和历史遗址,不断完善和充实展陈内容,做好历史讲解工作,尤其要讲解出遗址背后民族团结的故事,增进各族人民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丰富历史文化教育内容和形式,让广大游客感受昌吉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打造一批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目的地;依托特色地理景观和生态资源,如天山天池景区、江布拉克景区、天山木垒中国农业公园等,提高景区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品质,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建设一批山岳、草原、沙漠、湖泊等旅游目的地。
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开发水平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能够带动旅游开发,发展旅游产业有利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促进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融合发展,需要提升昌吉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并且逐步完善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
提升昌吉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旅游开发奠定基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尤其注重中小企业发展,激发中小企业的内生动力;昌吉州需要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尤其要注重工业园区的发展,注重人才引进,吸引优秀人才、留下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扎实推进乡村建设,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为旅游开发做好保障工作。将发展目标更多地聚焦于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县市,资金和技术力量都要向相应县市适当倾斜。完善城乡交通、保障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切实保障历史文化资源丰富、集中的地区道路畅通,开设相应的交通专线,为游客提供便利,并且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断配套完善旅游地的水、电、气、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各个旅游地的承载力,助力旅游业蓬勃发展。
优化旅游产品结构
旅游产品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品主要包括观光型旅游产品、度假型旅游产品、美食产品等,需要结合昌吉州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全面推进文旅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开发经典景区的观赏价值,提高客源市场的开发效率。从文化角度进行产品创新,比如:游客可以在旅游地学习陶器制作、雕塑等,增强游客的体验感,提升游客的满意度;丰富旅游地的休闲娱乐项目,为游客放松提供更多选择空间,结合旅游地的历史文化,利用VR、3D等技术,讲好当地的故事,让游客在休闲旅游的同时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加大对新疆花儿和新疆曲子戏的宣传力度,在旅游地合理、恰当地加入新疆花儿和新疆曲子戏的表演,满足群众艺术享受的需要;丰富当地的美食产品,打造独特的美食文创产品,形成独特的夜市文化,促进夜间市场繁荣,更好地满足各族人民群众品质化、多元化、便利化的消费需求。
加强区域文化旅游联动
加强区域文化旅游联动,是推动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融合的有效途径。结合昌吉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布情况,合理设计旅游路线,开设主题旅游线路,从而将昌吉州的特色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等要素串联,形成空间分布合理、线路方便快捷的旅游方案,从而实现生态良好、文化相互交流、旅游业欣欣向荣的美好目标。
加强旅游与农业的融合发展。利用昌吉州的农业、畜牧业,建设特色旅游景区。依托新疆农业博览园、华兴悠游谷、老龙河胡杨林、天山北麓葡萄酒风情街等,打造特色旅游农业项目,体验昌吉的农业文化,加快扶持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乡村度假、特色民宿等,培育发展田园综合体、家庭农牧场等,为昌吉农业发展注入动力。
将旅游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历史文化人物充分结合。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名人纪念馆等,发展文化体验旅游。依托各地的历史遗址与博物馆,如奇台县博物馆、玛纳斯县博物馆等,开设博物馆主题线路,帮助游客更快地了解昌吉的历史文化,尤其要加强昌吉州各县市的旅游地联动,打造专项旅游线路。
促进旅游和文创产品的双向互动发展,不断提升旅游文创产品的品质,以旅游业带动文创产业的发展,推进“昌吉礼物”标准体验店的发展,打造独特的“昌吉礼物”。还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展现昌吉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打造“昌吉州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拉近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距离。在历史文化景点采用3D、VR等技术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活起来”,进一步增强广大群众对于历史知识的了解与切身感受,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记忆,让历史文化资源达到活化利用的目的。
着力提升政务服务工作水平
高效、便捷、完善的政务服务对昌吉州旅游业的转型升级至关重要。政府要加强市场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的旅游业发展环境。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政府要结合昌吉州的实际情况,逐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避免出现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尤其是对于国家级旅游景区,要建立旅游诚信机制,切实保障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赢得游客对旅游地的信任,获得好口碑,实现口碑效应;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水平,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畅通服务群众通道,让文旅业感受到政务服务的温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对于旅游业中表现优异、口碑优秀的景区,进行激励与表彰,打造标杆,形成示范效应。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以城带乡、以文化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获得感。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发展;建立以昌吉市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心,在吉木萨尔、奇台等地建立二级中心,形成以点串线、以线成面的立体网状发展格局,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文化旅游的联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在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需要将历史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容进行适当嵌入,以此进一步推动历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大历史文物遗址保护力度、打造城乡文旅品牌、提升城乡文化品位。通过设置“北庭故城遗址打卡点”“古诗词背诵免门票”等活动,加大昌吉州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推广,开启城乡文化融合发展新篇章。
传承历史文化根脉,增进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认同。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贯穿于城乡融合发展的各个阶段,让文化润疆真正融入人民群众的内心之中,达到以文化人的最终目标,有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观念。
昌吉州社科联课题研究成果(摘要)
作者:王恩春、苏峰、戴建伟、马子淳、朱优康、李帝、陈福麟、杨莉平、宋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