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昌吉市第五小学,四年级(10)班的学生在教室里阅读书籍。记者 何 龙摄
我带来两份特别的“答卷”,一份记录着新疆教育70年来的沧桑巨变,另一份描绘着新时代教育的美好蓝图。分享这两份答卷,是因为它们就像天山脚下的两颗明珠,在历史与未来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历史答卷:
从“马背”到“云端”的奋斗征程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茫茫大漠中的过去。“马背小学”,一个充满艰辛与温情的存在。老师们骑着马,驮着简单的教具,艰难穿梭在地势复杂的草原与山脉之间。孩子们小小的身躯紧靠在马背上,马步轻轻摇晃,背诵古诗时那稚嫩的声音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仿佛是对知识最执着的渴望。
一位老教师和我讲起,过去教育资源匮乏,“复式教学”是常态——一间教室、三个年级、一位老师,教学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们没有放弃,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坚守着对知识的向往。
时代的巨轮带着新疆教育事业滚滚向前,在昌吉州,崛起了一座座知识殿堂,福建援疆教师团队一批又一批、三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有山西援疆带来的“云端课堂”。凭借不断投入的资金,木垒县新湖小学、奇台县福州中学、阜康市晋阜小学、吉木萨尔县第五小学拔地而起,先进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9000名精心培育的本土教师,组成了一只永远带不走的教育铁军。
玛纳斯县的农牧区校车,每天清晨沿着蜿蜒的乡村小道缓缓前行,接送1100名孩子。这项服务像一条温暖的纽带,将徒步求学之路变得安全又便捷。2025年,全州累计投入5300余万元,分两批为7县市54所学校配备184辆专用校车,不断强化家庭与学校之间交通安全链,贯通学生平安回家路的“最后一公里”。
如今,站在新的起点上,新疆教育又将开启怎样的篇章呢?
未来答卷:
五育并举,开启育人新篇
展望未来,“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镌刻在昌吉市第七小学的冰场上,速滑少年们身姿矫健,像一道道闪电划过冰面,展现着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扎根在奇台县的航天实验室里,孩子们全神贯注地操作着仪器,探索着科学的奥秘;浸润在阜康市晋阜小学的书法课堂上,墨香弥漫,孩子们一笔一划地临摹着书法字帖,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自2021年起,新疆持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调控高中与职专招生比例为5:5,为学子铺就多元成长之路。到了2024年,昌吉州表现格外亮眼,高达67.2%的初中毕业生成功升入普通高中,5所学校入选全国科技教育实验区。这些数据,见证了教育理念的巨大转变。如今,当冰雪运动成为培养意志品质的舞台,当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课堂,教育真正回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滋养着一代又一代新疆学子的心灵。
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又将如何赋能教育,进一步推动教育公平的实现呢?
科技赋能:
搭建教育公平的桥梁
在和田地区和田县的部分小学,依托智慧教育云平台,孩子们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和北京的名师面对面交流。全景VR的实验室让帕米尔高原的学生们通过虚拟技术“走进”故宫博物院,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援疆教师李芳在喀什疏附县创建的“云端图书馆”,让偏远乡村的孩子们坐在家里就能读到外面的世界。李芳老师说:“技术不是替代者,而是公平的加速器。”
2024年,昌吉州新建15所学校,新增学位10200个,39所乡镇中小学配备了护眼灯。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不仅是硬件设施的提升,更是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科技为教育带来了无限可能,让教育资源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和共享。而在新疆这片多元文化融合的土地上,教育更深层次的内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民族团结之花在教育的沃土里绚烂绽放。
深层内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70年来,天山融化的雪水,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滔滔江河。曾经“马背小学”的朗朗书声,如今已变成“云端课堂”的智慧交响;扫盲夜校的点点星火,已燃成全民阅读的璀璨星河。
作为新疆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教学生们像扎根边疆的胡杨,把根深深地扎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土壤里;要像紧紧抱在一起的石榴籽,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更要像默默散发香气的沙枣花,用文化润疆的芬芳,去滋润养育我们的天山南北的每一寸土地。
而在未来,我们更希望喀什的孩子们,能坐在古城里就触摸到VR里的敦煌壁画,让阿勒泰草原的毡房里,升起智慧教育的星光,让每个人来到新疆都能听到这里的孩子用国家通用语言朗诵《可爱的中国》。
这,就是我们的教育长征之路。这是一条充满希望与挑战的路,这是一条承载梦想与责任的路,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天山雪松一样,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陈蕊 金牌宣讲员
单位:昌吉州特殊教育学校
昌吉州党委教育工委选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