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文化中国年|庄户人家的冬夜曲声
字体:
A+ A. A-中国昌吉网(记者 马瑜)“走,到窦永福家排练去,过几天还得到陈家渠村演出呢。”
1月21日下午,玛纳斯县六户地镇闯田地村的村民杜新玲通过微信约伙伴排练新疆曲子。17日,她们在镇上的“村晚”演了两个节目很受欢迎。这几天,各村的“村晚”都邀请她们去唱新疆曲子,她打算和伙伴们再展身手。
48岁的杜新玲联系的是同村60岁的许尔秀和土炮营村55岁的藏红丽。
晚上8点,三人先后赶到六户地镇的窦永福家。
52岁的窦永福是六户地镇杨家道村的村民,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新疆曲子昌吉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六户地镇桃花源新疆曲子艺术团负责人。
桃花源新疆曲子艺术团成员夏天在六户地镇(窦永福)文化大院排练,冬天在窦永福家排练。窦永福家的二层小楼,一楼是客厅,有60多平方米,可以容纳十几个人排练。
杜新玲刚坐稳,教她们唱新疆曲子的师傅田泽章背着大约一米多长的三弦琴盒也进了门。还没落座,田泽章就开始取琴:“先把我的宝贝疙瘩拿出来。”
75岁的田泽章在这群唱新疆曲子的庄户人心目中地位很高,这天晚上来窦永福家唱新疆曲子的十来个人,都是他带出来的徒弟。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从小就听新疆曲子。
田泽章6岁开始唱新疆曲子,一唱就是60多年。新疆曲子170多个调,他基本都会。他用的三弦已经换了好几个了。唱了这么多年,对他来说,除了忙农事,唱新疆曲子就是他的生活。
“我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不识谱,所有的新疆曲子都是靠田师傅口口相传学会的。”试唱了一段新疆曲子《小放牛》后,窦永福得意地说。
“小曲子好唱口难开。新疆曲子的音高,学习难度也大,但我学会后觉得成就感更大。”杜新玲说。
窦永福打趣说:“新玲她们以前都是村里唱卡拉ok的名人,经常和我们一块儿演出灌耳音,现在成了我们艺术团唱新疆曲子的主角儿啦!”
“噔咯棱噔噔……”说话间,一阵鼓点儿声响起,原来是杨家道村村民骆旭开摆好自己的干鼓正在试敲。
62岁的骆旭开热爱新疆曲子50多年,8岁就经常翻墙头到邻居家听,一辈子就喜欢敲干鼓、打牙子。现在每次演出,他必须到场。“这鼓是给大家的唱腔定节奏的,敲起来可有技巧了。别看敲着简单,我们艺术团里,能全场配合敲下来的人也就只有我和田师傅。”骆旭开自豪地说。
不到半小时,艺术团参加演出的人都聚齐了。
“大家注意一下,26号要到陈家渠村演出,上一场在镇上‘村晚’演出的唱词得改一下,现在大伙儿商量一下唱词吧。”窦永福说。
“我看就把唱词里的‘杨家道村’改成‘全体党员’吧,我们几个村经济发展差不多,唱‘全体党员’更合适!”田泽章拍板定了新唱词。
“这次我们搞个创新好不好?以前我们都是传统演唱和伴奏一起演,这次我们把新疆曲子最经典的《采花》用女声清唱吧,更能吸引年轻人!”
“这个主意好!我看我家丫头也特别爱哼这一段。这样,不会唱新疆曲子的人比较容易听得懂、学得会。”
“那这个节目就耍你们三个女的了。”
“就是,你们得好好唱!”
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确定了《采花》的新演出形式。又经过商量,大伙儿决定选《幸福路上》《花亭相会》《两亲家打架》等5个曲目,参加陈家渠村“村晚”的演出。
“爷爷,你们让我和姐姐表演个课桌舞《布谷鸟》吧,我给你们唱《移风易俗唱新风》。”一个清脆稚嫩的声音突然从讨论声中冒出来。原来是窦永福的外孙女婉儿。只有4岁的婉儿平时跟着外爷爷窦永福唱新疆曲子有板有眼。在窦永福新创作的曲子《移风易俗唱新风》中,外孙女和他你一句我一句地对唱、合唱,格外诙谐生动。对窦永福来说,外孙女能跟他学唱新疆曲子,让他很欣慰,他觉得钟爱了一辈子的新疆曲子后继有人了。
刚刚过了大寒节气,夜晚的天气格外寒冷,窦永福家门前的小道上,不时传来的新疆曲子,打破了乡村的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