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理念引领绿色发展——昌吉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21-08-23 09:50:01
来源:昌吉日报

字体:

A+ A. A-

  中国昌吉网(记者  王薇)8月的昌吉,天蓝水绿,烂漫的山花迎风飞舞。一条条河流里,鸟儿在水中欢快地嬉戏,微风拂来,河水泛起幸福的涟漪。

  2018年以来,我州完成了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工作,持续开展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农业领域非道路移动机械治理、农田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提升,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如今,绿色兴农之路越走越宽广,农业正在重回绿色的本色。

  禁烧秸秆

  守护白云蓝天

  7月,金灿灿的麦子存入粮库之后,收割所遗留下来的秸秆成了种植大户和农民的一块“心病”。曾经直接焚烧是普遍做法,给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显而易见。随着人们对秸秆的了解,秸秆的价值越来越凸显,秸秆不再被烧,而是变成可以换钱的“宝贝”。

  “以前,为图方便,大家都是把地里的秸秆烧掉,弄得漫天浓烟。”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五工台村村民吴军说,“现在秸秆能卖钱,谁还舍得烧!”

  2019年,呼图壁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新福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投资8000万元建设年产10万吨生物质燃料项目,综合利用农林废弃物,生产生物质燃料。

  在呼图壁县新福源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将棉花秸秆塞进机器进行粉碎,压制成生物质颗粒。

  该公司总经理刘志刚说,生物质颗粒燃料气化燃烧是一种清洁环保的燃烧方式,燃烧后生成的灰粉是优良的天然肥料,既环保又经济,目前公司已建成一个5万吨秸秆燃料加工厂和3个收储站,示范推广秸秆生物质燃炉11台,为秸秆综合利用开辟了新路径。

  我州是农业大州,2020年播种农作物728.9万亩,农作物秸秆可收集量为290.8万吨。2019年,3000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试点项目落地我州5个县市,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全州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连续3年稳定在97%以上。

  秸秆综合利用是我州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自治州重点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机制构建和产业培育,推进多元化投入,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提高秸秆离田率、收集率,通过微贮、青黄贮等技术持续提高饲料化利用,探索出一种秸秆综合利用的新模式。

  治理养殖污染

  变粪污为宝

  宽敞明亮的牛圈里,没有污水横流,没有刺鼻的臭味,地上是厚厚的“发酵床”,奶牛或站或卧悠然自得。近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奇台县东湾镇的新疆豪子畜牧科技产业园。

  新疆豪子畜牧业有限公司是我州畜牧龙头企业,建于2014年,总投资5.35亿元。近几年,这家公司通过技术设备与生产理念的转型升级,逐步成为畜牧行业发展低碳循环经济的典范。目前,这个基地存栏牛3200余头。

  新疆豪子畜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斌告诉记者,目前公司牛圈的粪污采用重型液压刮粪板自动清理,收集的粪污进入牛舍中间的粪污管道,再通过水冲方式输送到固液分离车间的集粪池。牛的排泄物经固液分离后,干性物质通过BC50经24小时高温发酵,除了可直接给牛做休息时的垫料,还可加工成高品质菌肥直接还田。

  记者留意到,在豪子畜牧科技产业园,一台“庞然大物”矗立在厂区一隅,银色的不锈钢罐体在阳光的照射下泛起耀眼的金属光泽。

  王斌介绍,随着存栏牛数量的增多,原有的粪污处理系统已不能满足需求。今年,新疆豪子畜牧业有限公司申请到国家的区域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项目,争取了1400万元的上级财政资金,加上企业自筹的1400万元,建设了粪污一体化生物处理设施。这一设施投入使用后,有机固体废物经微生物发酵、除臭和腐熟后,可加工成生物有机肥。

  生态保育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根本要求。近年来,我州结合《自治州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大力实施昌吉市和奇台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工程,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生态农业新格局。

  截至目前,全州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0%以上。

  适量使用化肥

  地膜回收利用

  眼下,正是棉花、小麦、地面蔬菜等田管的关键时期。昌吉市佃坝镇棉农张应金的棉花地里,一株株棉花枝叶茂盛。

  张应金说:“现在农作物进入叶面喷肥和滴灌施肥阶段,我早早订购了32吨滴灌肥,采用最新的化肥农药双减技术,增产效果很明显,预计今年棉花亩产550公斤,每亩至少增产50公斤。”

  陈雷在昌吉市佃坝镇经营农资6年,她的农资销售店里堆满了各类农资。陈雷一边为农民选配所需农资,一边对记者说,店里进了千余吨化肥,全都是水溶肥和生物菌肥,现在这批货基本都被订购一空。

  化肥、农药施用过多,不仅增加生产成本,也影响农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8至2020年,我州共建立18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和8个有机肥积造示范点,阜康市、吉木萨尔县承担自治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建设工作,奇台县、昌吉市获批全国绿色防控示范县称号,实现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走出了绿色生产增效的新路子。

  2020年,昌吉州化肥使用量(折纯)14.12万吨,较2018年降低了4.6%;种植业农药使用量1141.65吨(商品量),较2018年减少了5.11%,较2019年减少了4.54%。

  与此同时,我州农膜残留量得到有效控制。自2016年起,自治州连续5年利用州本级财政资金460万元在全州范围内开展生物降解地膜试验示范工作,累计落实试验面积8.1万亩,涉及试验作物20余种。2020年又增加了高强地膜应用与机械回收示范推广、无膜玉米浅埋滴灌栽培技术适宜性评估试验,为解决地膜残留污染防控提供依据,“白色污染”得到有效防控。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现代农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也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绿色发展理念将引领我州农业发展新征程。


返回顶部 丝路昌吉app 丝路昌吉
客户端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