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诗和远方”的木垒乡村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 记者 王薇 通讯员 朱太喜
初秋时节,沿伴山公路蜿蜒上行,木垒县英格堡乡月亮地村的百年拔廊房建筑群,便在层叠绿荫中渐次显露,褪色的红灯笼点缀着青砖灰瓦,藤蔓攀附在斑驳墙面,一幅“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乡村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展。
“2016年建客栈的时候,我就想着要保留老房子原本的味道。你看,现在旅游旺季的时候,客房天天都满员,年收入稳稳能达到20万元。” 月亮地村老军人客栈负责人杨建秀站在庭院里,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眼角眉梢绽开笑意。
月亮地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采用“外观修旧如旧、内部现代舒适”的改造模式,已成功打造出30余家特色民宿,让村民都吃起了“旅游饭”。为此,月亮地村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文明村镇名单。
中国传统村落——月亮地村全貌。通讯员周坤 摄
月亮地村“传统村落+民宿经济”的创新发展模式,正是木垒县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在英格堡乡菜籽沟村,木垒书院与刘亮程文学馆并肩而立,成了当地最亮眼的文化地标。青砖灰瓦的四合院里,作家深度思考、创作。刘亮程携《本巴》斩获茅盾文学奖的荣光,让这个曾经寂寂无名的小村落,跃入全国人的视野而声名远播。
“村里现在有32家农家乐和民宿,还有不少艺术家工作室,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纷至沓来。”菜籽沟村党总支书记王吉书介绍,依托“艺术家村落”这一特色IP,2024年菜籽沟村村集体经济收入41万元,村民发展乡村旅游年收入突破600万元。
这样的文化觉醒,正像一缕清风,拂遍木垒县的每个角落。
西吉尔镇水磨沟村,重拾传统水磨坊的记忆,将石磨盘、土坯模等老物件搬进村史馆,“水磨记忆”的文化品牌愈发鲜明。照壁山乡办起 “风牵墨香・市集逸趣”活动,非遗传承人现场展演新疆曲子、漂漆扇技艺,农耕文化大集上的特色农产品被游客争相选购……
在农文旅融合的路上,木垒县更以“绣花功夫”串联起旅游全要素。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开发出“高端民宿 + 生态牧场”“农事体验 + 农产品采摘”等复合型旅游项目,打造“赏民俗、住民宿、购特产” 的乡村旅游新业态。
目前,全县已有152家标准化民宿,既有月亮地村饱含历史韵味的百年老宅,也有西吉尔镇水磨沟村水磨养心谷主打康养的特色院落,多样风格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在全力推进农文旅深度融合的时候,木垒县全力提升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让村民住得安心,还要让游客玩得舒心。木垒县推进医共体“上派下挂”机制,让县级医疗资源覆盖每个村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99%、卫生户厕覆盖率提升至65.3%,农牧民的生活品质节节攀升。
“我们始终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要让传统村落从‘静态标本’变成能造血、能发展的‘动态资产’。” 木垒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芦文瑾表示,通过实施86个风貌提升项目,全县已有7个传统村落跻身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庄,如今“春赏花、夏避暑、秋采摘、冬戏雪”的四季旅游格局已然成型,“天山净土・养心木垒”的品牌越来越响。
2024年,木垒县共接待游客3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84亿元。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正是木垒县用农文旅融合的画笔,一点点将乡村描绘成了游客心中向往的“诗和远方”,也为县域高质量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