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后耳朵痒痛难忍?当心夏季高发的「外耳道炎」趁虚而入!
字体:
A+ A. A-炎炎夏日,很多人选择游泳和戏水来消暑降温,享受清凉水花带来的无限畅快。然而,在这份清爽与愉悦的背后,一个潜在的健康问题——外耳道炎,正悄悄威胁着耳部健康。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山东省耳鼻喉医院)耳外科李莉主任提醒,每年夏季都是外耳道炎的高发期,如果游泳场所的水质不达标,水中便可能携带大量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一旦这些微生物随水进入外耳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清理,就会在外耳道温暖潮湿的环境中迅速滋生,引发外耳道皮肤的感染。可见,游泳后不规范的耳部护理往往成为致病的导火索。
案例一
暴力掏耳引发的急性感染
外耳道炎主要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而游泳则是其常见的诱发因素之一。
15岁的学生小林(化名),在游泳后总是习惯于用棉签用力掏耳朵。一周后,他的左耳开始出现瘙痒感,随着瘙痒逐渐加重,最终演变为剧烈的刺痛,特别在咀嚼食物时,疼痛感显著。李莉主任检查发现,小林外耳道皮肤弥漫性红肿伴浆液性渗出,确诊为急性细菌性外耳道炎。原因是频繁掏挖形成微小破损,泳池水中的细菌正是通过这些表皮损伤处入侵,进而引发感染。此类因机械性损伤导致的感染病例在夏季尤为常见。
使用棉签等工具过度清洁耳道时,不仅无法有效清除耳垢,反而会将其推向更深处,同时粗糙的棉纤维可能划伤娇嫩的外耳道皮肤。这种不当的清洁方式会破坏耳道天然的防御屏障,使原本具有抑菌作用的耳垢被清除,让病原体更容易定植繁殖。临床观察发现,青少年患者因缺乏正确的耳部护理知识,更容易出现此类因操作不当引起的继发感染。
案例二
潮湿环境滋生的真菌侵袭
除了常见的细菌和病毒性外耳道炎外,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类型——真菌性外耳道炎,也被称为“霉菌性外耳道炎”。
32岁的王女士(化名)游泳后,由于未及时清理外耳道积水,继而出现耳痒及耳痛症状。来院就诊后,通过耳内镜检查发现其外耳道内堆积大量褐色分泌物,伴有典型真菌菌斑,确诊为真菌性外耳道炎。
李莉主任表示,游泳后,外耳道残留积水形成的温暖潮湿环境,为真菌繁殖提供了条件。真菌性外耳道炎初期症状往往表现为耳内瘙痒和轻微不适,容易被患者忽视。随着病情发展,耳道内会出现明显的分泌物增多、结痂,严重时甚至影响听力。这类感染的治疗周期相对较长,需要坚持使用抗真菌药物,定期清理耳道内分泌物。
从预防措施到护理细节
专家教你科学应对外耳道炎
正常的耳道皮肤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避免不当及过度挖耳,注意挖耳用具的消毒,不要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朵,以免对外耳道皮肤造成损伤,破坏“耵聍”这一保护屏障,让细菌、病毒更容易侵入耳道诱发感染,必要时,建议去正规医院清理耳道。同时,还应尽量避免水进入外耳道内。
●洗澡时,在耳道放置涂有凡士林的棉球可防止进水;
●游泳时,可以使用特殊防水耳塞,如果有水流入耳道,可以用棉棒放在外耳道口轻轻地把水吸出,也可以把进水的耳朵向下,用同侧的手掌按压耳廓,利用负压将水吸出;
●吹干耳朵时,吹风机应置于低档,距离耳朵30cm外吹干。
一旦患上外耳道炎
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外耳道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干预。”李莉主任表示,发病48小时内就诊者,通过规范耳道冲洗(生理盐水或双氧水)配合外用抗生素滴耳液,3-5天即可控制症状;若拖延至化脓阶段,可能需要增加口服抗生素并延长治疗周期。针对真菌性感染,需连续2周使用抗真菌滴耳剂,务必按疗程用药以避免复发。
泳池畅游本是消暑乐事,掌握“预防为主、科学护理”的原则,才能有效规避耳部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