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链织丝路算力通亚非——解码“丝路星链计划”的合作密码
字体:
A+ A. A-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杨健报道)第十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期间,乌鲁木齐的新疆国际融合算力中心内,跨境数据流正通过量子加密通道日夜奔涌。当嘉宾们步入新疆国际融合算力中心,一排排闪烁着指示灯的算力服务器整齐列队,构成气势恢宏的超级算力矩阵,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跨境数据流——千万亿次级运算能力正同步处理中亚油气管道监测数据,秒级生成安全预警,无不惊叹于“丝路星链计划”的科技魔力。这场横跨亚欧非的科技合作实践,正以“星为眼、算为脉、合为魂”的独特架构,编织出数字丝绸之路的崭新图景。

11月7日,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中亚合作论坛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代表来到昌吉,与中国新疆空天地一体化实验室、新疆国际融合算力中心参观座谈。记者岳勇超 摄
“丝路星链”的核心密码,藏在“空天地”协同的技术革新中。即将部署的5颗跨境卫星组成立体观测网,1米分辨率的光学成像与微波遥感能力,让中亚全域乃至非洲萨赫勒地区的生态、农业、能源动态尽在掌握。而背后支撑这一切的,是规划达10000PFlops的超级算力集群,相当于4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将单景卫星影像处理时间压缩至3分钟内。更具突破性的是“太空边缘计算+地面超算”模式,卫星搭载轻量化AI模型直接完成数据预处理,让灾害预警、作物监测等服务从“小时级”迈入“秒级”。

嘉宾正在详细了解算力中心运行情况。记者岳勇超 摄
技术创新最终要扎根民生土壤。在哈萨克斯坦的草原农田,“星链+AI”给出的定制化种植方案,让小麦单产提升12%、化肥用量减少20%;中亚的油气管道沿线,毫米级沉降监测技术将故障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小时,守护着“能源动脉”安全;非洲萨赫勒地区,蝗灾迁徙预测模型可提前72小时精准预警,为粮食安全筑牢“数字盾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让科技合作摆脱了“抽象概念”,成为惠及沿线民众的务实举措。
开放共享是“丝路星链”的鲜明底色。计划不仅联合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共建国际实验室,更启动“丝路科学家”计划,每年定向培养50名中亚科研人才,主导制定《卫星遥感数据共享规范》等区域标准。多语言农业专家系统、跨境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打破了语言与技术壁垒,让不同国家的科研力量能无缝协作。从新疆昌吉的棉田到非洲的蝗灾防控一线,技术输出正转变为“能力共建”,形成“研发—应用—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天山脚下到乞力马扎罗山麓,“丝路星链计划”用卫星织就合作之网,用算力搭建互通之桥。这场跨越大陆的科技实践,不仅展现了中国“AI+卫星+算力”的硬核实力,更诠释了“共商共建共享”的丝路精神。当卫星信号穿越云层,当算力数据流跨越高山,一条连接亚欧非的数字纽带正加速成型,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注入持久的科技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