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庭州 | 邵学瑛:66年,我和玛纳斯一起走过
字体:
A+ A. A-邵学瑛/口述 丝路昌吉/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薇 整理
1959年春天格外冷,当年17岁的我离开江苏老家,坐上了驶往祖国大西北的列车。车厢里挤得满满当当,都是和我一样响应支边号召的年轻人。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几分青涩和对未知的茫然。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啥模样。
邵学瑛近照。记者王薇 摄
坐了好几天火车,又换乘颠簸的汽车,一路尘土飞扬,我终于到了玛纳斯县兰州湾镇。可眼前的景象让我傻了眼:土坯房稀稀拉拉,土路坑坑洼洼,风一吹,黄沙漫天。晚上躺在简陋的宿舍里,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我蒙着被子偷偷地哭了,心里特别想家。
谁能料到,这一驻足,便是漫长的66年。
马车行医——15年接生500个孩子
初到兰州湾镇,我在生产队参加劳动,后来有幸去了昌吉卫校上学,1962年毕业后,我成了兰州湾镇卫生院的一名医生。
当时的乡镇医院,条件极为艰苦,医疗设施匮乏。无论是乡亲们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还是关乎新生命降临的接生工作,我都全力以赴。
记得有一年寒冬,我正在卫生院整理药品,一个小丫头满脸通红,慌慌张张地冲了进来,带着哭腔大喊:“阿姨,快救救我妈,她快不行了!”
我心里猛地一揪,抓起医药包就跟着小丫头往外跑。一路上,狂风呼啸,小丫头边哭边诉说,她的爸爸和大姐去石河子市给大姐筹备嫁妆了,家中只有妈妈、她和妹妹。
赶到那间低矮的土坯房,我推开门,一股血腥气扑面而来。产妇躺在土炕上,脸色惨白得像一张纸,难产导致的大出血把身下的褥子染得通红,生命危在旦夕。
我快步走到床前,看到孩子已平安落地,被裹在墙角的棉被里,可产妇的气息却愈发微弱。 我一边迅速为她进行急救处理,一边四处呼喊,急切地寻找交通工具,试图将她送往县城医院救治。然而,那时的农村交通极为不便,莫说像样的车辆,就连能驮人的毛驴都难以寻觅。
费了好大周折,我找来生产队长,发动几位热心村民,用门板临时做成简易担架,匆忙抬着产妇向县城赶去。但命运无情,还未走出村子,产妇就没了气息。
我站在寒风里,看着那盖在产妇身上的破旧棉被,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她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邵医生,我一连生了5个孩子,穷得连双新鞋都没穿过,生这么多娃,到底图个啥呀……”
这句话,像一根刺,深深扎在我心里,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清晰得仿佛就在昨天。
在乡镇当医生那些年,我坐着马车跑遍了周边的村子,15年下来,经我手接生的孩子有500多个。
有时候走在村里,会有村民拉着孩子的手,指着我说:“这就是当年给你接生的邵医生。” 每当这时,一股暖流便在我心间涌动,过往的所有辛苦与疲惫,瞬间烟消云散,我深知,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执策前行——计生路上破难攻坚
1976年,我入了党,对着党旗宣誓的那一刻,我心里暗暗发誓,要为这片土地上的乡亲们多做些实事。
3年后,我担任了玛纳斯县计生委主任,全身心投入到计划生育工作当中,决心为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现状贡献自己的力量。
彼时,国家正大力推进计划生育政策:1971年强调“要有计划生育”,提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1973年推进“晚、稀、少”政策,倡导晚婚、生育间隔三年以上、一对夫妇不超过两个孩子。1978年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明确“最好一个,最多两个”的生育人数。1980年更是提倡 “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然而,在当时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多子多福”的思想深入人心,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我清楚记得,有一次前往一户人家做工作,男主人情绪激动,竟从灶房拎出一把菜刀,冲着我比画,大声斥责我要断了他家的根儿。还有些怀有身孕的妇女,听闻我们要来,不顾身体不便,早早翻墙躲到亲戚家中。
那些年,我和同事们遭遇了诸多委屈与挫折,但每当回想起1969年那个寒冬逝去的产妇,想到还有众多家庭因孩子过多而深陷贫困,我们就咬着牙坚持,一户一户地跑,一遍一遍地讲政策、算经济账,告诉他们少生优生才能让日子过得更好。
时光不负有心人,到了1990年以后,随着宣传工作的持续深入以及生活现实的变化,乡亲们的思想逐渐发生转变,开始慢慢理解并愿意积极响应计划生育政策。这一年,因在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我荣获了自治区先进工作者称号。
前往乌鲁木齐领奖时,看着台下如雷的掌声,听着周围热烈的敲锣打鼓之声,我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与默默付出,终于得到了认可,所有的艰辛在这一刻都化作了满满的欣慰。
退而不休——余热温暖左邻右舍
1996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但忙碌了大半辈子的我,实在闲不下来。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总能看到我积极参与的身影;邻里之间若有矛盾纠纷,我也总是主动上前调解,尽力化解。
有一年,玛纳斯县给老旧小区住宅楼做外墙保温,有几户居民不愿意交钱,我就挨家挨户去劝说,跟他们算保暖账、经济账。
有两户人家常年不在小区住,我怕耽误了工程,就先把钱给他们垫上了。还有一户,男主人不交钱,态度还挺横。我就跟他说:“你是干部,更得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你要是不交,耽误了整个小区的工程,以后大家住着冷飕飕的房子,你心里过得去吗?” 第二天一早,他就主动找到我,把钱交了。最后,小区100多户人家都做上了外墙保温,冬天家里暖和多了,大家见了我都笑着打招呼,说我做了件大好事。
邵学瑛近照。记者王薇 摄
如今,我的3个孩子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2005年,相伴多年的老伴因病离世,这给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看到孩子们生活安稳、事业有成,我感到无比知足。
两年前,我不慎摔伤膝关节,行动不便,只能依靠轮椅出行。可即便如此,我依旧乐观积极。我已83岁高龄,国家给予我丰厚的退休金,生活无忧,吃穿不愁,每天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温暖。
闲暇之时,我常坐在窗前,望着窗外日新月异的玛纳斯,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17岁那年,初来乍到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回首过往,真没想到,当初那个满心想要回家的懵懂小姑娘,竟会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一待就是整整66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见证了玛纳斯的沧桑巨变,也将自己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这片土地。
我这一生,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但能为乡亲们做点实事,能看着这里越来越好,我由衷地感到满足与自豪。因为新疆,早已成为我心底最温暖、最眷恋的故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怀揣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见证玛纳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